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八八四章 別來無恙乎


                 黃河滾滾流,一新墳冢孤立向東。

  大軍沿河而立,望著對岸的一群懶散看熱鬧的軍隊。秋風蕭瑟,吹動旗幟飛舞,獵獵而響。

  一身寶甲的曹操下得馬來,手扶青鋼劍,甲葉翕動,緩緩邁步行走。四十五歲的他已經不年輕,強大的生存壓力之下,使得他雜白著頭髮,鬆弛了皮膚,老態盡顯。

  在墳冢的墓碑前停步,看著其上寫著的袁紹的名字,老曹笑問:「本初兄,別來無恙乎?」小說

  墳冢之內的袁紹感覺一定很不好,他就知道……

  沒一會兒,有手下弄了紙錢過來,曹操就這麼蹲在那裡,絮絮叨叨的親自給袁紹燒起了紙。

  他當然知道袁紹為什麼求死,換他自己過來,他也是得死。

  本來他老曹就是一直跟在袁紹屁股後邊搖旗吶喊的小弟,甚至就在幾年前,他還是屬於依附於袁紹的勢力,要聽袁紹的命令行事。對於袁紹來說,臣服於他的手下,苟全活命,那是一種巨大的羞辱。

  再者袁紹並沒有盡失人心,更沒有真的全軍潰敗,至少手裡還是有一兩萬兵馬的。要是真的投降曹操活命,他還真不敢收,到時候搞不好就會有內亂。之所以不打了,是因為打也打不贏,跑又跑不了,早死晚死都是死,實在沒有必要再打沒用的仗。

  另外袁術還沒有敗,還有勢力抵抗,若是在與袁術的戰爭中,袁紹從中發揮一些作用,如馬騰一般反水,那他老曹不是就倒了血黴麼?

  所以不論如何,袁紹還是死了更好一些,這是一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而無路可退,死到臨頭,袁紹也不缺乏赴死的勇氣,自然也就成了如今的局面。

  袁紹死的並不孤單,還是有很多忠心之人自殺的。他們安葬了袁紹之後,就十分乾脆的跳了河。當然也有不少人沒死,基本都投降了曹操,以後是不是用心幹活那就兩說了。

  而袁紹的幾個兒子也沒能跑的了,全都被抓住,正在洛陽城中等候著曹操的處置。

  祭拜了袁紹,老曹手扶腰間青鋼寶劍,緩步至於河邊,秋風卷著他的紅披風,也捲起黃沙使他眯了眼。

  他的目光緊緊的鎖住對面的一群人影,雖然他的眼神已經不很好,但他當然十分清楚,那就是王言的大軍,等待著王言的命令,只要一聲令下,便會渡河而擊。

  一眾文武也在老曹的身邊,隨著他一起往對面望去,他們只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

  簡單的對比一下,王言只出動了十餘萬兵馬,而這十餘萬的兵馬之中還有許多是抓過來的俘虜,這樣的軍隊,在不足一年的時間中,將袁紹打的跑到了河南。而他們跟袁紹是旗鼓相當,卻是前前後後打了三年之久。這其中的差距,哪裡還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