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四五三章 迴歸

  移民,不是因為草原上的人不夠。遼國的人口有將近一千萬,這些年因為打仗、內亂等等原因,死了許多人,還有被金國擄走了許多,那也還能剩下七八百萬。這些人口,全部都被華夏接收了,金國並沒有搶人。因為他們現在維持自己的那點兒人口已經很難,再吸納數百萬的遼國人口,不用派兵去打,只封鎖了貿易,他們自己就崩了。

  真正的原因是為了促進民族融合,以及防範遼國舊民作亂。他往草原上移民兩百萬人口,同時也會在那邊移民兩百萬人口來到中原生活。讓不會放牧的人學放牧,讓不會種地的人學種地,絕對不會發生什麼草原自治草原。那是培養新一代的草原大部落,是給自己找麻煩。

  他要移民漢人過去,雙方通婚融合,加大貿易,將生活方式等等都傳播出去,還要興建學社,培養北方的人才,讓他們到別的地方做官,如此時間一長,有個兩代人就差不多徹底將北方融入進來。

  南方那邊差不多也是如此,自從華夏二年派兵南下,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向南推進,到了華夏五年,已經徹底的蕩平了原本的反叛勢力,抄了那些大戶的家,整個地方全都梳理了一遍。

  還有吐蕃以及大理這兩個地方需要拿下,不過卻也無需過多關注。吐蕃確實不好辦,畢竟高原地區,華夏的部隊開過去幹仗難度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經濟制裁,通過幾十年的貿易,讓吐蕃諸部形成依賴,到時候收服就是自然而然。至於大理,還是那句話,他們只是靠著地形的優勢偏安一隅。山河地貌,氣候環境,還有叢林中的危險,水土的不服,都是阻撓大軍開進去的關鍵。

  不過問題不大,掃平南方不臣的部隊並沒有迴歸,而是直接開到了同大理的邊界地區。就近駐軍,招募當地人開始訓練新軍,同時慢慢的向前推進戰線。積極聯繫大山中的各民族部落,與他們通商,給予優握的條件讓他們下山聚居。就這麼不疾不徐的推進,無論是糧草物資,還是戰兵的性命,都是消耗最小的。只需十年八年的,就能滅了段氏,神州一統,南北一家。

  主要問題,還是針對南方的大開發。因為這一次沒了靖康恥,沒了宋室南遷,開發南方不再是一種自然而然,而是成了必要主動的任務,這任務落到了現在當權的王言頭上。

  南方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自有其開發的必要性。而開發的最好方式,無過於加大貿易,加強物流效率。讓大山中的東西出來,讓大山外的東西進去。如此,開發的方式自然無需多言,只有修路一途。

  南方多山,尤其巴蜀等地,路更難修,基本都是拿人命去填。不過沒有關係,因為勞役隊伍十分壯大,不光是南北方的反叛勢力,還有遼國的那些被重做勞役的戰俘,另外還有一些各個地方犯了重罪的人。

  有犯罪事件是沒辦法的,畢竟千年後哪哪都是攝像頭,管的那麼狠,都不時的有人幹仗呢,更不要說現在這個時候了。個人因為一些口角,村子因為水源或者是搶生意了,不是個人單挑,就是兩村械鬥。還有其他時候,有些仇殺事件,謀財害命等等。一年到頭,大桉要桉還是許多的。

  這其中,當然也有王言不禁刀劍等短兵器,以及鼓勵練武的關係。但說實話,這個關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因為他規定的,持有武器要有衙門頒發的證件,不定期的抽查,如果是私造的,刑罰很重。另一方面,也管控鐵匠,鑄造武器要登記報備,而且最關鍵的是費用並不低。所以儘管沒有禁止,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起的。而且即便他禁止了武器,那還有菜刀呢,若是嫌短威力不夠,那還有更長的鐮刀呢。

  所以究其因果,並不是他不禁武器才導致了治安不好。這種事,只能靠著地方政府的普法,以及警武衛以及地方駐軍的鎮壓,保證發生一起嚴懲一起,讓人深刻的明白血濺五步的後果。另一點,就是靠現在推行的將武道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到時候大家都會武,都有兩下子,光看還看不出誰強誰弱,再加上嚴重的刑罰,那時候就能很好的控制命桉在一定程度以下。

  想要禁絕是不可能的,這是人的賤病作祟,是人性。總有人想要欺負別人,想要凌駕他人之上,更可恨的是越老實越被欺負。那就總有受不了欺負的人瘋狂反擊報復,很正常。

  所以用這些人的命去修路,一點問題沒有,這是這些人能夠為這片土地做的最大的貢獻了。

  這一次的情況,不同明末。因為各地並沒有開發好,所以他並沒有打算再去擴張。對外用兵佔領土地的根本目的在於土地等各種資源。

  現在國內的土地耕種正好,又有工商業吸納沒有地的勞動力,各地區還亟待深入開發,根本沒有動兵的必要。而若是需要資源,他可以通過貿易去剝削。用別國百姓的勞動,來補貼國內百姓的福利待遇。就好像他不斷的往南洋傾銷貨物,說不好聽的,那全都是給華夏百姓打工的,這是經濟的好處。

  既然能舒舒服服的剝削,那些地方還沒有威脅,何必要佔領了他們的地方,還要接收那麼多的百姓。畢竟總也不能全殺了,或者全部都奴役了。不管怎麼說都要接收一部分的,還要給他們同本國原本百姓一樣的福利,沒必要。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本國百姓的生存土地足夠寬鬆,如果等到再一次變的擁擠,矛盾再一次的變大,那就打,那就殺……

  華夏八年,金國滅亡。亡國的時候,金國上上下下全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害怕滅亡,和已經滅亡不是一回事兒。更何況金國的很多人早有投降的意思,畢竟打打不過,跑跑不了,活的還不好,不投降等啥呢。原有土地盡數為華夏接手,東北平原大面積的種植小麥,同時不斷的育種改良篩選優質的種子。

  滅亡金國的戰役中,有一名百人都尉作戰勇勐,一路勢如破竹,戰功卓著,戰時提拔,成了旅級指揮使。他的名字叫,岳飛。

  這是王言審閱報功奏章的時候看到的,岳飛早都入伍了,一直在北軍待著。之前打遼國析津府的時候就有參戰,不過那一次只是圍城並沒有爆發激烈大戰,若不然早出頭了。畢竟岳飛是從一個大頭兵,真刀真槍的一路殺上去的。這種人在軍隊中是尤其受歡迎的,尤其是在華夏帝國的軍隊中。能打的人可為帶頭衝鋒的將,能衝鋒知戰略的將可為帥,這是軍隊的進階之路,岳飛出頭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