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四四六章 大事將行


                 對西夏的戰爭終於結束,幾個主要城市,被西軍整整圍了一個多月,一直快到了年底才算是不得不投。每個地方都有死忠的忠臣,每個地方都有不願意放棄自己權利的頑抗分子,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很強大的實力,哪怕是王朝末世,他們也有掌控別人生死的權利。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城池中並不太平。有人殺妻、殺子,有人搶劫財富,有人要獻城投降,有人阻止不讓,城內發生了幾次火拼。面對未知命運,人性總是展現的淋漓盡致,都是人間地獄。

  結果當然是大宋全盤接收西夏領土、人口,還有各種的牛羊馬匹等等,算是小小的發了一波,抵過了之前打仗的損耗。

  至於人口融合矛盾方面,西夏的地圖看著是很大,但實際上人卻沒有多少,以前不過是三百萬左右,現在經過戰爭,以及各種的內部火拼,最後活下來的人甚至二百萬都不到。這些人,相比起人口以億計數的大宋來說,沒什麼麻煩的。

  趙佶採納了王言的安置建議,原本的西夏人不分胡漢,全部留在原地,成年男丁篩選一番,夠格的編入軍隊,不夠格的勞役十年贖其與大宋興兵之罪,婦女孩童還是按照原本那般放牧、種地。同時由大宋各地遷徙兩百萬人口填充,跟著西夏人一起種地放牧,同時興建學社,適齡孩童一起進學。還有要出臺一些政策,保障西夏人不會被大宋子民欺負的太狠。

  欺負人,那是沒辦法避免的,更何況是因為國戰被滅,成為大宋戰利的西夏百姓。叫個人都有國家、民族自豪感,現在大宋夠用,滅了一個國家,那當然與有榮焉,欺負西夏百姓是很正常的。不光是大宋百姓,就是西夏百姓,也天然的認為,自己戰敗了,就是沒人權的下等人,被欺負了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鬧大了可能當官的大老爺們也不會為他們做主,反而可能死的更快。

  欺負人也是習慣性的,一開始可能是戰勝國的自豪,到後來就變味了。長此以往,定然加重西夏人對宋人的怨念,從而開始懷念故國,在有心人的鼓動之下,就會開始叛亂。前期可能很好平叛,但是打完了總要安撫,總要給西夏人一些渴求的利益。

  如此就開了一個不好的頭,西夏人什麼時候不滿意了,那什麼時候就造個反,來謀求他們想要的權益,叛亂由此頻發。不用多久,西夏便成了羈縻的飛地,說不準什麼時候再出個人物,未必不是下一個李元昊。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事的出現,出臺一系列政策保障西夏人的權益就有其必要性。

  不過因為戰後已是隆冬,移民事項無法展開,只先送些糧食物資過去,幫助他們度過這個冬天就好,所以朝堂上還有時間吵鬧佈置。

  這一戰的戰後封賞,當然是吵鬧的重中之重。這種滅國大功,肯定是要重賞的,而且還有相對應的軍方抬頭起勢也要遏制,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而且還有王言這樣一個首功之人,要如何處理也是一個問題。

  趙佶想要把王言抬起來,但是其他朝臣統一口徑,抵死不從。這不是黨爭,這是保全謀身。朝堂上的人,是大宋最聰明的人,就沒有傻子。從之前的幾次事件中,所有人都知道了趙佶的變化,都感到了趙佶對他們的惡意。王言又是弄掉高俅、蔡京的主要推手,現在趙佶要抬王言的目的不言自明。

  都是一個地方混的,更何況王言已經屹立十年不倒,雖然他們口口聲聲叫著王言佞臣,但是他們也知道王言並不是一個好相與的。這些年過來,山東、河北兩地被弄下來的人太多了。再加上其本身還能文能武,文能使地方安定繁榮,武能帶兵滅國。這要是讓他同朝為臣,給趙佶當著槍,他們哪裡會有好日子過。

  儘管趙佶想要一意孤行,但是文官的勢力太大,他也不好使,害怕著呢。即便復北軍和一部分西軍將士已經回到了汴京,他也不敢同整個文官集團對抗。殺人沒有用,反而還會惹的更大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