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三八七章 大團圓

  周蓉跟馮化成對視,交換了一下眼神,有些為難的開口說:“爸,媽,秉昆,小言,現在我們在京城剛落腳,住的是化成單位給安排的團結戶,大哥跟靜兒都知道,我們倆就一個屋子住,玥玥過來沒有在咱們家裡好,所以我們的打算是等到化成分了房之後再把玥玥接過去。”

  李素華問道:“那什麼時候能分房啊?”

  “現在化成剛工作,要想分房,怎麼也得一兩年吧……”

  周志剛嘆了口氣:“剛才你哥跟你弟的說法我覺得有道理,現在的孩子跟我那會兒不一樣,跟你們這代也不一樣,這個事兒秉昆提的對,確實得重視。等你兩年之後分到房子,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些晚了。而且在京城那地方,想分房子應該也不容易,可能兩年都不行。也別說什麼房子小住不了,那玥玥剛出生的時候,你們一家人在那山洞不也挺好?”

  他是犟,但不傻。他覺得周秉義說的對,要說這孩子是十歲過來的還行,但要是十歲走的,那還能好麼。

  周蓉低著頭沒有說話,她不知道該怎麼說,畢竟親爹說的是事實,而且跟他們一起住在團結戶的,別人家裡也不是沒有孩子。她只是不想讓女兒過去,影響了她現在的生活。畢竟現在雖然住的小,但是她每天讀書上學,參與活動,晚上回來跟馮化成雙宿雙飛,多好啊。若是女兒去了,她要分心照顧耽誤事不說,跟馮化成也不方便,影響頗多,這是她不能說的私心。

  見她不說話,馮化成清了清嗓子:“爸,媽,秉昆,這是我的錯。你們放心,這次回去,我們就把玥玥帶著一起,這兩年麻煩你們照顧了。”

  他要臉,現在說起的這個話,就跟針一樣紮在他的心頭。他是聞名文壇的著名詩人,頂著偌大的名頭,卻把女兒養在老丈人家兩年多。並且如果不提,按照之前周蓉跟他商量好的,還將繼續養著。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有著一些影響力的男人,這對他來說當然是恥辱。之前的話,與周蓉的推諉,就是一下下扇在他臉上的嘴巴子,他十分羞愧。

  李素華搖頭道:“又是錯又是麻煩的,化成啊,你說的太見外了。秉昆說的對,我們對玥玥稀罕著呢,她這要跟你們去京城,我還真捨不得。要不是考慮到秉昆說的事,你們就是想接她走我都不讓。這家裡吃喝住啥的都不差,孩子也有伴,每天熱熱鬧鬧的多好啊。”

  氣氛一時安靜,眾人心思不同,大團圓的好氣氛被沖淡了。

  馮化成正處羞愧之中,周蓉聽到馮化成要接女兒一起走的話,在想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是有多麼糟糕。周秉義看出了周蓉的不高興,在猜測到底是因為什麼,郝冬梅沒插話卻也看出了小姑子的不情願,她想要都要不上呢,在想晚上怎麼嗯哼啊嘿助孕。李素華在想帶大的外孫女要走,她不捨,周志剛通過這件事,在想或許這個大詩人的女婿並不多啥。至於周秉義,他同樣在猜測周蓉為什麼不願。

  當然,這都是王言這個旁觀者的揣測,但估摸著應該出入不大。這火是他兩年前點的,現在燒起來了,該著他打破沉默:“現在這個歲數正好,玥玥可能不願意走,得鬧一鬧,但是小孩子嘛,有幾天就好了。等到玥玥十多歲了,感情培養好就差不多了。而且孩子容易受環境影響,咱們這做父母的也好教育教育,為其樹立良好品格,是吧姐夫。”

  王言知道,馮化成其實是想把女兒接到身邊的,不過一直是周蓉找說辭,找理由,他也爭取過,但周蓉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就妥協,就一拖再拖。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老夫少妻多寵愛,他對周蓉肯定聽從的還要多一些。

  馮化成點了點頭:“對,王言,你說的沒錯。教育是頭等大事,而且京城那邊的教育環境也比吉春這邊好不少,周蓉是大學生,我對文學也頗有研究,能手把手的教育指導,挺好的。”

  周秉昆點頭道:“姐夫,你說的太對了。你跟我姐都有文化,有你們教育,將來孩子肯定有出息。不像我跟鄭娟,我說是初中畢業,實際上是小學畢業,鄭娟跟我一樣。你說我們這個文化水平,等過兩年健華上學了,我們想教育都教育不了。言哥有一回說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現在玥玥就已經贏上了,已經比過了咱們華夏很多同齡的孩子。以後啊,肯定也跟你們一樣,不上京大,也是去華清,差不了。”

  周秉義愣了一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小言,這話怎麼說的?”他覺著這話挺有意思,一定程度說到了點子上,但同時,他也覺著這句話有些問題,想聊一聊。當然,配合王言,化解此刻沉默氣氛的意思也是重點。

  王言搖頭一笑:“這不是家庭條件不一樣嘛,遠的不說,咱就說近的。你說冬梅嫂子跟咱們一樣嘛?這不是因為冬梅嫂子自己努力………”

  這算是打開了話匣子,這一屋子文化人不少,自有看問題的方式方法。即使沒文化,周志剛跟李素華也自有人生智慧。

  王言跟周秉義聊著,馮化成加入進來,周蓉憋不住也插上了話,再有周秉昆插科打諢,周志剛用他那一輩的人說話,聊的還挺熱鬧。

  這個話題肯定是不會聊太久,慢慢就轉到了旁的事上,氣氛又重新熱乎起來。就這麼,一頓由所有人一起處理原料,鄭娟掌勺,陳靜跟郝冬梅打輔助,李素華閒不住的不時遊走,還有其他人三兩手的幫手,料理而出擺了滿滿兩大桌子的豐盛下午飯。

  就著王言堆在這裡的好酒、飲料,一大家子十五口人,熱熱鬧鬧的推杯換盞,為這時隔九年的大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