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三八一章 又一年


                 結婚之後,除了在這樣一個娛樂匱乏的年代,晚上有點事幹之外,旁的也沒什麼不同。

  陳靜孃家那邊,不用他操心,人家活的挺好,基本上不怎麼麻煩他。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陳靜的爹被他研究研究給去了‘副’,升一級成了處長,或許這也是陳靜的家人支持跟他搞對象的因素之一。

  時間就這麼在他每天坐診治病帶徒弟中過去。

  七四年的春節,老周家在外的人沒有回來,還是老長的書信互相傳遞著多年不見的思念。在七四年十月,陳靜誕下一子,最高興的是李素華,在做月子的時候,搬到了市一院的家屬樓忙裡忙外的照顧。

  至於孩子的名字,王言懶的起,索性直接一封信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周志剛。很快收到了回信,言說沒文化,應該是他這個有文化的爹,或者是陳靜孃家那邊當官的爹給取名,但還是在信中寫了‘建業’這麼一個名。

  王言可以想見,這是上一次周秉昆讓親爹取名的時候,周志剛左思右想,想出來的一系列其他老周家下一輩的名字之一,早都準備好了。

  ‘王建業’也挺好,有時代特色,亦有對下一代的美好期許,還有人民群眾對建設祖國的一片赤誠熱情。

  也是這一年的年底,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治療,反覆更換治療方案,王言總算是治好了鄭光明的眼睛,成功復明。這孩子因為這兩年總是與中藥為伍,想要跟他學習中醫,所以也就帶在了身邊。不過鄭光明不認字,前期學習還是挺費勁的,好在這孩子認學,整天的抱著書拿著辭海對著學,還不錯。

  七五年的春節,還是沒有人回來,依然是寄送著老長的家書。

  在這年四月,周志剛休了年假,回來呆了五天,這是自六九年離家以後第一次回來。鄭娟又大了肚子,還有幾個月就要生產。有關之前的事,周志剛回來一個字都沒說,看著已經能說話的大孫子,還有王言的孩子稀罕的不行。在周志剛拿了老大一堆東西去往山城之後,李素華跟王言唸叨,說老東西最在乎家風、門風,還是有些不得勁,但這一次見了孩子,見了大肚子的鄭娟,才算是過去了。

  六月,周秉義來信說郝冬梅的爹媽平反,本來也要休假回家的,但是因為這個原因,轉道去了南方看望剛平反的老丈人跟老丈母孃,說是過年回來。李素華有些難過,畢竟五年多沒見到了,不過一想到再有半年就能見到人了,也是失落中帶著高興的,有盼頭就是好的。

  七月的時候,鄭娟生了一個男孩,周志剛取名建邦。在醫院接生,知道是男孩的時候,周秉昆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這是周秉昆跟鄭娟兩人惦記著呢,要生一個老周家的孩子。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中,周秉昆的那一幫朋友,也都陸陸續續的結婚。本來不用考慮太多的他們,現在也一個個的有了孩子,每年初三聚會都是牢騷一堆,感慨生活不易。這都是周秉昆跟王言唸叨的,想要得到好哥哥的指點迷津,汲取一些人生感悟。

  至於王言自己,現在是東北第一神醫,不是他自封的,是靠著三年以來,無數治好的疑難雜症患者的口口相傳,公認的醫術高超。

  但是儘管他有這樣的實力,在主流上也不是很被認可。因為他的爺爺就是野路子,沒有傳承,他自己是野路子再傳,純靠自身天才。厲害的醫生,都是年紀大的,這是因為不管中西醫,都是在一定學識基礎上的經驗累積。現在他這麼年輕,成績那麼好,不是顯的其他的那些老頭子很廢?

  現在的情況是,一到中西之爭的時候,他的戰績就被拿出去駁斥西醫,證明西醫不能治的,中醫能治。在辯無可辯的時候,草草收場。然後除了個別的一些大拿外,別人根本都不弔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一眾手下徒子徒孫無數的山頭大哥呢。

  但王言不在乎那些,他從始至終都沒離開過吉春,一直在市一院看病帶徒弟。當然也在跟京城以及其他幾個地方的大拿互相通信,交流一下治病經驗、行醫理念,以及未來中醫發展等等。

  轉眼,時間到了七六年。這世界上,只有王言知道,這是重要的一年。一月,七月,九月,三位重要領導人相繼逝世,唐市大地震,持續十年之久的運動結束。

  當然他知道這些事也沒什麼辦法,大領導的病,沒有他上手的機會。當然即使上手了,因為一些不可抗力,他也不敢瞎動。這是註定的,他沒有辦法。而死亡、重傷、輕傷,影響百萬人口的唐市大地震,也不是他說了就可以避免的。他能做的,也就是在震後,帶隊前去治療搶救,盡己所能罷了……

  臘月二十九,老周家滿是歡聲笑語,周志剛、周秉義和郝冬梅全都回家過年。

  外屋,鄭娟歸攏著兜子中的行李以及大老遠帶回來的年貨:“我收拾就行,你去進屋跟爸說說話。”

  “又不差那一會兒。”周秉昆擺弄著東西說道:“大哥跟爸是前後腳回來的,早都餓壞了。你就別跟這忙活了,這都中午了,趕緊的燒火做飯吧。”

  “上午我和媽把要做的菜都切好了,肉都在鍋裡烀著呢,等言哥他們過來就做了。你又不是沒看著,真是……”

  “我這不是高興嘛,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咱們倆這在家裡的,不得伺候到位嘛。”

  “秉昆,來接一接。”這是,院子裡響起王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