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290 章 相談





他非常喜歡襄陽的辦法,以前各地縣令,衙役、師爺(一般縣令沒資格開幕府,不能稱之為幕僚)、都要縣令自己與當地豪強合作,方能將權責運




()行起來,而這些小吏,大多是臨時僱傭,但因為約定俗成,便成為了家傳的小吏,每個縣中,都有大量這樣的人物,他們通常還被稱為地方一霸,因為這種小吏,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當的。




而在襄陽治下,一縣的官員新增了學政、刑獄、財務、緝拿等各種吏員,每個職業,都必須是有書院專業的憑證才能考取。




縣令只是這些吏員的主官,原本界限分明的吏與官這兩個不同的階級,在這裡被融合在了一起。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朝廷對地方的治理管控,遠勝於從前。




在這個混亂的時段,這些年輕氣盛的吏員們想做出一些功業,簡直太容易了。




元勰是一點點地看著,幷州是怎麼從混亂到人相食的局面,變得恢復秩序,開始向朝廷繳納稅賦,以前在北朝,能做到這一點的官員,都是要被重用的。




但在襄陽治下,這簡直可以算是泯然於眾人。




如今崔曜治下,是一個姓蘇的年輕人最為厲害,他主持關中的扶風郡不到數月,便開始組織鄉民修築已經荒廢了三百年的鄭國渠。




要知道,三國之時,漢廷崩潰,鄭國渠無人修繕,又因為關中的漢民全被匈奴搶到晉陽,佔據關中的氐胡當然也就不會再顧及這條利國之渠。




先前君澤在北魏時,也曾經向朝廷要求過修繕此渠,但因為南征,此事擱置了。




三百年來,涇河淤積,想重修鄭國渠不亞於重修一條。




秦國可以用了一國之力,費了十年才修出來。




但這位蘇郡守,居然說服了關中諸郡一起入股,徵發糧食,在勘探完成後,開始了一期修復,各族分包,分斷開工,而且速度極快,預計明年就可以灌溉良田三萬餘畝。




元勰本以為,君澤手下的斛律明月賀歡等戰將就已經是最大的助力,如今卻是萬萬沒想到,君澤手下有治世之能的文臣,也這樣隨處可見。




北魏的王祚已經完全喪失,如果早日讓他登基,北魏舊地必然雲集響應,極快就能重佔北魏之地。




如今元勰也明白了,王朝興衰,本是常理,兄長大約也願意看義弟終結亂世,治下子民,在君澤的麾下安居樂業吧?




至於元魏,王朝覆滅,有幾個宗室能獨善其身,託護於君澤麾下,至少性命無憂,若有能人,還能繼續入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