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259 章 言傳身教





衛瑰道:“你也是三千多口大族的雲山俚頭人,不也一樣在這抬甘蔗麼?”




對面搖頭道:“我部扣除老幼,能戰的勇士不過五百,再說了,是帶人來幫你收割,你給我部結算工錢,怎麼能和你比呢?”




衛瑰道:“我倒想坐享其成,但我不是領大家奴變的麼,要是我也當了主子,他們怎麼會信我呢?!”




他們一邊走一邊說著,將甘蔗送回寨子。




巨大的壩子上放著成堆成山的甘蔗,也不清洗,在火把的照耀下,便被工人們丟進了巨大的石絞盤,兩頭老黃牛轉動絞盤,把甘蔗壓榨出糖汁,用紗布略做過濾,就被木桶提著,倒入足有一米的大鍋之中。




鍋下,放乾的甘蔗渣正在熊熊燃燒,熬煮著糖汁。




衛瑰忍不住想到一首詩,念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旁邊工人便鬨笑起來:“阿那瑰,你又背詩了!”




衛瑰洋洋自德:“學而時習之,我這年紀,正是當學之時,”




說著,他便在工人們鬨笑之中巡視起作坊,看看有沒有違規操作。




自從十餘年前,廣州開始種甘蔗後,南北兩朝都喜歡了這種甜蜜的食物,大量的需求催生大量的種植,但甘蔗沉重,難以運輸,每年都不知有多少人,摔死搬運甘蔗的泥濘山路上——沒辦法,廣州之地,和附近的交州、越州、江州一樣,地無三尺平,只能種在山間。




衛瑰過來後,將原本權貴們秘而不宣的製糖之法廣泛散佈,於是如今,諸多的村落裡,紛紛建立了熬糖工坊,如此,原本需要背出山林交易的甘蔗,換成糖後,只需要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力物力,而且剩下的甘蔗渣也可以用來肥田、燃燒。




更重要的是,糖塊是比還銀鐵好用的貨幣,這裡山民、俚人、逃戶,只要拿著糖,便能從周圍的商人手中購買鐵鍋、農具、鹽糧,從而開墾土地,種植更多的甘蔗,煮更多的糖。




他們的要求極低,一斤蔗糖,只換五斤米,這價比世族的便宜快二十倍,質量卻也差不到哪去。




於是,襄陽、東吳、北朝的商人都大肆收購,許多人甚至向朝廷和寺院借貸來囤積貨物。




山民們也很滿意,雖然他們賺的不多,但以前要被這裡世族以鹽鐵盤剝,如今只要種甘蔗,便能換來米糧鹽鐵,這好事之下,苦一點又算什麼呢?




唯一受損的,便是本地種糖的世家大戶,他們原本囤貨居奇,控制糖價,如今卻被這些散糖打得潰不成軍。




再多的道理也沒有實打實的利益動人,依靠這套打法,衛瑰很快便成了廣州權貴的眼中釘,肉中刺,但也在山民與俚人之間有了偌大的名聲,加上他收容逃奴,許多欽佩他為人的人主動來投,甚至官府有什麼異動,衛瑰能一次性收到周圍勢力的好幾封洩密信。




而衛瑰在被無數人感激景仰之餘,對那位大




人的計劃佩服得五體投地——主上甚至都沒有來過廣州、越州(),但只需要幾個簡單的計劃?(),便凝聚了無數人心,要知道,他才過來兩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