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42 章 爭端





“羯人?”馮誕看了一眼,“居然有未被殺盡的羯人,難怪了。”




羯人石勒曾經建立起後趙政權,後趙被冉魏所滅時,冉閔殺光了幾乎所有羯人,不但藍眼睛的一個沒逃掉,甚至有些高鼻深目的漢人也被一起殺了。




“走吧。”馮誕也只是多看了一眼,便讓人上路。




蕭君澤看了那孩子一眼,本想給他一點錢,但他並沒有銅錢,於是順手將手上的一把雕刻零件的小刀丟到他面前。




亂世之中,刀比錢有用。




-




一番車馬勞頓後,一行人在五月初來到了北魏的舊都平城。




平城,後世名為大同,是一塊位於太行山以北的狹小盆地,在北魏初立國之時,都城平城幾乎是天選之地,很好地均衡了鮮卑往北掌控草原,往南控制淮河以北大片土地。




但在百年後,草原上柔然已經歸服了北魏,無力翻盤,南邊的漢人也在三長制、均田制的推廣下,完全納入了北魏的統治,再想越過淮河,圖謀淮河以南的南朝,平城這個位置,便顯得太偏遠了。




話是這麼說,可當蕭君澤騎在馬上,來到這座北魏經營了近百年的雄城時,還是能體會到為什麼鮮卑權貴不願意遷都了。




看看這雕樑畫棟、看看這牧場莊園,看看這駱駝牛馬成群的市井商鋪,這裡是草原和中原貿易的中樞,已經形成了完整經濟圈,人們的生活生產都是數十年形成的習慣,說搬就搬,誰來賠償他們損失啊!




馮誕帶著蕭君澤來到了馮府,將他安置好後,便一頭扎進父親的治喪大事之中。




蕭君澤倒也沒打擾他,而是在撰寫注音的書籍。




如今的漢語發音和後世區別甚大,需要重新琢磨拼寫方式,他的想法是,胡音漢注,就是不解音,只解字。




後世百里不同音,一個地方的人甚至很難聽懂隔壁省的話,只要字是相同的,華夏就必然同文同種。




當然,生活也不全是工作。




每當他坐在院中,焚香寫書之時,院外就會冒出三個小蘿蔔頭,兩男一女,在假山、門柱、花壇後交頭接耳,有時候還會一起滾出來,像三隻鼴鼠,現形時還會相互指責。




這是馮家的小輩。




“他們三人,”當忙完了父親的喪事,馮誕些惆悵地和他說起這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已經定親了,都是宗室女子,至於三娘,她已經是上了玉碟的太子妃。”




蕭君澤有些不太喜歡:“太子已經十五歲了,馮家三娘,才五歲呢。”




“這是先太后定下的,”馮誕苦笑,給他解釋:“當年文明太后,收養了先帝,以太后之身攝政,先帝十八歲時,為收回大權,將帝位傳給了才三歲的陛下,隨後以太上皇的身份攝政,當時貶斥了不少太后寵臣,自然也包括馮家。”




“後來太后兵變,囚殺了先帝,重掌大權,自此之後,陛下身邊的人,便都是馮家之人。”馮誕輕聲道,“陛下幼時,太后幾次起了廢立之心,尤其是太子出生後,也養在了太后身邊……”




要不是拓拔鮮卑帝族十姓力保,差點就把皇帝給去父留子了。




蕭君澤也聽懂了他話裡未盡之意,文明太后是個貨真價實的狠人,掌權二十餘年,為了自己死後不被清算,幾乎把拓拔宏身邊的人都換成了馮家人,同時也讓馮家人儘可能地娶宗王公主,讓北魏皇室與馮家血脈糾纏,同為一體,如此,拓拔宏如果清算馮家,也就是自斷臂膀。




不過這樣的代價就是馮家把嫡子嫡女都獻給皇帝,太后不但沒有阻止皇帝與他發展感情,甚至很樂於見到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