瓏韻 作品

第 74 章

雲舒已經幫西州軍解決了兵器的問題,糧食這方面由於實行了軍田制度也基本無後顧之憂,剩下也就剩將士的穿衣問題了。




大雍將士的冬服連三年一換都做不到,想要給將士們換冬衣,蕭謹行只能自己想辦法。




所以對於雲舒種棉花的建議,他自然不會拒絕。




雲舒見他答應,自然開心。




蕭謹行想了想,問道:“可是這棉花要如何種植?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這問題還真將雲舒給問倒了,他也沒種過地啊。




搞了半天他都忽悠好蕭謹行種棉花了,卻連棉花如何種植都不知道。




也就是他之前太過靠譜,以至於他一說好處多多可以種,蕭謹行就輕易答應了。




蕭謹行無奈道:“那給你種子的人會種嗎?”




雲舒撓了撓腦袋,有些尷尬,“去石河買種子的人,應當回來了,我將人喊來問問。”




很快,被雲舒派去買種子的人就被帶了過來,他聽到雲舒的問題,道:“這棉花喜光不喜雨,需要光照充足,這個我們西州絕對是可以達到的。不過它也需要水灌溉,我們現今有了井渠,也不怕乾旱。”




井渠在這段時間,又挖了不少。現今的井渠長長短短,已經達到了五六十條。




雲舒點頭,然後看向蕭謹行,眼神詢問對方這些東西夠不夠。




蕭謹行也是一知半解,於是問西州軍裡擅長農事的百夫長蔡勇。




百夫長聽聞要種一樣很新的作物,於是詳細問了幾個很專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那位買種子的人,卻一無所知。




蔡勇聽完後,對著蕭謹行和雲舒行了一禮,道:“將軍,殿下,若是隻知道這些,就貿然種的話,這一季怕是不會有太好的收成。”




他說的都含蓄了,就這什麼都不懂,全靠摸索,能不全都死翹翹,到了秋天能結出一點果實,都算是奇蹟。




雲舒當即拍板,“既如此,那我們就去石河那邊取取經,詳細問問這棉花到底該怎麼種。”




蕭謹行也覺得磨刀不誤砍柴工。既然要種,就不能隨便糊弄。




“我今日就與蔡勇一起去石河。”




雲舒想著農具已經在趕製了,接下來幾日自己應該也沒什麼事。於是說道:“我與你一起去。”




蕭謹行看了一眼雲舒,輕輕答道:“好。”




不管是西州百姓還是玄甲衛,都不需要種棉花,雲舒與去石河,定是為了陪自己。




蕭謹行心中劃過一絲甜,眼神也變得溫柔,但臉上卻還是繃住了,顯得很淡定。




雲舒壓根沒注意到,蕭謹行那內斂得幾乎看不出來的情緒變化,他在低頭思考另一件事。




那對獻棉花種子的老夫婦的侄子,就是石河村的村長。而且石河那邊的棉花種植,也算小有規模。他打算去石河看看,村民手中去年種植的乾淨棉花還剩多少。




他打算收購一些回來。




既然已經決定要去石河(),雲舒和蕭謹行也沒耽擱?()?[(),當場就點了幾個人一同過去。




蕭謹行這邊自然是百夫長蔡勇,以及將士兵帶回軍營後,又跑過來湊熱鬧的龐農。




而云舒這邊則點了幾名親衛。




幾人出發後,龐農還好奇問雲舒,“殿下,最近怎麼沒見著曹誠?”




曹誠是玄甲衛的首領,一般來說,應當會安排在雲舒身邊貼身保護。




雲舒一邊騎馬,一邊道:“他們在上課。”




龐農更奇怪了,“玄甲衛要上什麼課?難不成是去西州學院當學生了?”




那他下次見到曹誠可得好好嘲笑一番。




曹誠都多大年紀了,還跑去跟十多歲的孩子一起讀書,他想想就覺得好笑。




雲舒不在意道:“那倒沒有,就是找人給玄甲衛所有人開了個掃盲班,順便再多加點訓練,爭取讓玄甲衛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又是一些沒聽過的詞,龐農疑惑道:“掃盲班是什麼?德智體又是什麼?”




蕭謹行也好奇地看過來。




雲舒見他們都想知道,就解釋道:“掃盲就是教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的人識字。德智體就是思想、學問以及體能各個方面都有進步。”




在雲舒那個時代的軍中,思想教育可是重中之重,政/委、指導員可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玄甲衛這邊,雲舒也就自己擔任了這個角色,給玄甲衛們好好做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提高覺悟,增強凝聚力。




至於學問,自然是好好學習各種知識。軍人的執行力一向很高,若是能夠好好引導,學的不一定會比那些學生們差。




更重要的是,雲舒覺得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有些需要保密的東西,並不適合百姓們學習,所以這些東西的製造和改進,他希望可以讓玄甲衛當中的精英來做。




至於體能訓練,雲舒則是按照現代軍人鍛鍊體能的方式,結合這個時代,制定了一整套全新的訓練課程。




當然了,龐農還不知道曹誠等人白天練得要死要活,晚上還不讓睡覺,撐著眼皮聽課。




他感慨道:“曹誠他們真有福氣。”




也就是曹誠這會兒不在,但凡他在,一定要氣得吐血。




這福氣給你要不要?




幾人很快就到了石河村。




石河村的規模可比一般的村大多了,目測得有兩三個村大,他位於西州的南面,隸屬於南邊的瓦耶,百姓們以農耕為主。




石河村因它背後有山、身前有河而得名。這條河雖然不寬,但卻在這邊形成了一片綠洲,足夠石河村的百姓生活。




同時也因為這條河不大,所以石河村才沒變成鎮。




但這裡的百姓,倒是也能自給自足。




見他們一行幾人過來,地裡幹活的百姓,同時抬頭看向他們。




之前那位買種子的官員許定,也跟了過來,他昨日剛跟這些人打過交道,這裡人也算識得他。




許定




()趕緊走到人前,對著幹活的石河村百姓說道:“在下來找石村長,不知村長可在?”




百姓見是昨日來找他們買種子的大雍人,頓時就放下了戒備,指了一個方向,示意村長在那邊。




這位石村長,就是那對老夫婦的侄子。




許定上來就找村長,一是因為之前就打過交道,一個也是為了雲舒收購棉花方便。一家一戶去問百姓買,實在是太麻煩了,不如直接找村長出面,由村長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