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公侯世家

  老武說著還讓長子取來族譜,名門大族家家都有譜,十分寶貴,這是家族傳承的根據。

  “洽生北魏祭酒神龜,此為文水武氏之始。龜生幷州大中正、司徒越王長史,封壽陽公克已,已生北齊鎮遠將軍襲壽陽公居常,常生北周永昌王諮議參軍儉,儉生隋東都丞華,華生士稜、士逸、士讓、士彠。”

  “你爹士恪,與我同是壽陽公居常之曾孫!”

  往上推十八代,便是漢初鄒城侯武彪。

  武洽是太原武氏之始祖,從沛縣遷來的,爵封晉陽公,他其中一個兒子武神龜,定居在別封地文水,成為文水武氏這支的始祖。

  然後武神龜有個兒子武克已,十分出眾,後來爵封壽陽縣公,這個壽陽縣就在太原的東面,文水則在太原的西南一點,都是在太原周邊。

  武克已後來便遷居壽陽,成為壽陽武氏的始祖,其壽陽公爵位還傳了兩代。

  北魏滅亡,分東西魏,北齊代東魏,武居常時已仕北齊,仍襲了壽陽公爵位,但到他兒子武儉時,北齊被北周滅了,武儉雖改仕北周,但已經沒能襲爵,官職也只是郡王的諮議參軍,一個小官。

  武士恪的祖父是武居常的一個庶子,他在北周滅齊後選擇帶著家人回到文水老家定居,而武士彠的祖父也就是武儉,出仕北周,一家仍居住壽陽。

  幷州武氏家族,自武洽起,歷經數代,形成了現在晉陽武氏、文水武氏、壽陽武氏三支,對外統稱幷州武氏,源自沛縣武氏。

  遷移幷州第四代的壽陽公武居常,是武士恪武士稜他們共同的曾祖,懷玉得喊高祖,那個時候還有壽陽縣公爵位。

  這麼清楚的家族傳承懷玉還是頭一次聽到,武丁那個說不清,但從漢初武彪到武士恪武士彠他們,十八代傳承都有譜序記錄。

  之前老武也還沒跟他講這些,他也才知道,原來武士恪與武士彠他們算是兩個武氏族支之後,不過因為壽陽與文水較近,加之三武往來較近,武士恪與武士彠他們年輕時也經常一起做事,倒是關係挺近。

  本來幷州三武,晉陽武氏是大宗,也稱為太原房,壽陽的稱壽陽房,文水的也叫大陵房。

  不過武洽傳到懷玉這代,其實也才第八代,還是比較親近的。

  懷玉以前還真以為老武家祖上很普通,甚至以為武士彠年輕時也只是賣豆腐販木材的,現在才知道,人家武士彠的曾祖父是縣公爵,祖父是郡王參軍,父親也做到了東都丞,再怎麼官越做越小,那也一直是官宦之後。

  武士彠從龍後第一個爵位就是壽陽縣公。

  晉陽公武洽的父親也是北魏歸義侯、洛州刺史,再往上十代,都是漢鄒城侯。

  從武彪到武士彠,十八代相傳,只有古代沒爵位,其它十五代則一代國公三代縣公十一代侯爵。

  始祖殷王武丁那個有些扯,但從鄒城侯武彪開始,沛縣武氏到幷州武氏,這一代代那都是有非常詳細的族譜記錄的,這樣傳承的家族,居然也只能算是寒門,如今一門三公,都還被人稱為暴發戶。

  那些關東五姓七家、關西四姓這些頂級門閥士族,那底蘊真是深不見底了。

  懷玉家其實是大陵房的,跟武士彠他們不是一房的了。

  武士恪的父、祖都是庶子旁支,庶民一個,到武士恪,打小就沒爹,從小幫賣豆腐,卻也能在亂世裡,從龍立功,以七品旅帥致仕,兒子才剛成丁,也已經在禁軍裡獲得九品武職。

  幷州武氏很多如武士恪這樣的族人,在這波改朝換代裡跟對了人,享受到了很大紅利。

  武家最了得的地方不是草根逆襲,而是三房武氏都很團結互助,人丁還非常興旺,族人數量很多。

  就跟武士稜一樣,七十歲了,本該是致仕年齡了,但他身體好,年年納小妾,年年生娃,依然繼續擔任著四品的司農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