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429 銀行4


                 開設銀行並不需要和朝臣打招呼,更不需要他們同意,估計他們也不知道銀行是個什麼東西。至於說沒有貨幣體系能不能辦銀行,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銀行只是個統稱,按照業務範圍能分成很多種類型,比如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等,功能不同、作用也不同。洪濤要弄的不屬於上述任何一種類型,在後世被稱為政策性銀行。

  按照書面解釋,政策性銀行是由國家出資設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經濟政策或意圖,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工具。

  光看字面可能還是不太明白,那就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注意,不是農業銀行,是農業發展銀行。它的主要業務是面向農村和農民的信貸和金融服務,包括農村投資、農產品加工等。

  看明白了吧,政府制定了某項專門針對某個行業的政策,打算由國家投入資金扶持,為了更有效率更方便,於是就弄出一個銀行來專門幹這個事兒。

  雖然這是後世的金融手段,完全照搬到明朝肯定缺乏相應的金融環境和條件,但也不是完全沒用,稍微改一改還是可以起到比較明顯的作用。

  具體來說,洪濤是嫌新政的推廣速度還是太慢,照這個進度發展下去,光廣東和福建兩個省就得等上十年左右才能完備工業和商業佈局,並讓當地人從傳統的農業社會思維模式中逐漸走出來。

  大明有兩京十三省,就算可以用廣東福建當模板培訓足夠數量的中下層官員,想讓其它省份完全變樣,恐怕也得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洪濤本人不缺時間,花一百年也願意等,可有人等不及,比如女真、蒙古、日本和歐洲各國。如果不把國內的經濟搞起來,讓財富得以重新分配,促進社會穩定,拿什麼去應對外來的威脅呢?

  想讓新政加速,光靠連忽悠帶哄的拉著官僚士紳們去投資建工廠遠遠不夠,而且洪濤也不想讓他們佔據太多份額,否則將來依舊是個大麻煩。

  但現實很殘酷,不拉著他們入股就找不到大筆投資。有些農戶、工匠、小商人願意辦廠,可是他們缺乏資金,只能幹看著致富的機會從眼前溜走。

  如果能有一個機構打著民間的名義向這部分人發放定向貸款,不光能解決發展速度慢的問題,還可以賺取一些利息,順帶著又把新經濟體系的基礎打牢了,至少是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