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60 輿論武器


                 七月初,剛剛平靜了沒有一個月的朝堂再次湧起波瀾,工科給事中鍾兆鬥、王元翰聯名彈劾南京內守備周貴、神宮監掌印杜學耗費無度、伐毀陵木、破壞龍脈。

  皇帝的態度自然是要護短的,留中不發。隔了沒幾天,兵科給事中胡嘉棟、吳亮嗣,右僉都御史喬碧星也上疏談及此事,皇帝依舊不搭理。

  但轉天,禮科給事中李可灼、周永春、汪若霖、楊漣,吏科給事中顧大章繼續跟進,對周貴和杜學發起了輪番進攻,頗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思。

  本來一件不算太大的事情,當事人的來頭也不怎麼顯赫,更不是關鍵重臣,居然引發了洶湧澎湃的彈劾,讓好幾個派系同仇敵愾,出乎了大部分人的意外,也讓皇帝有點措手不及。

  無奈,面對這麼多彈劾,只能召集內閣討論對策。結果依舊是不理想,在首輔沈鯉的帶領下,大學士李戴、李廷機、翁正春都表示應該法辦。

  幸好大學士葉向高秉公直言,拿出了前段時間南京兵部和南京內守備的兩份奏本,才給皇帝找了個臺階下。但到底該信誰的,依舊是沒定論。

  最終皇帝為了表明公正,選擇了誰的也不信,下令南京守備撫寧候朱繼勳調查此事,由南京錦衣衛協助,再派御馬監提督王國泰攜敕令火速南下,監督各方。

  看上去這麼處理應該沒什麼問題,文官和宦官互相彈劾,由勳貴負責調查實情,兩邊都不偏向。南京錦衣衛只幹具體工作,也是怕礙於人情世故不好選邊。王國泰則是代替皇帝坐鎮的,免得有人自恃身份不服調派。

  可依舊有人不樂意,幾天之後市面上突然出現了一份名叫《東林旬講》的報紙,用春秋筆法把此事公之於眾。重點強調了周貴、杜學的宦官身份,用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等手法突出了其道德敗壞、貪得無厭的事實。

  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宦官不僅禍亂朝政,還用各種方式與民爭利。比如說售價極高的自鳴鐘、琉璃器、四輪馬車,都出自宦官之手,哪一樣也夠百姓一家老小吃喝不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