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20 只武,不舉!


                 古人云,學好文武藝,賣於帝王家。會試、殿試只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個手段,也就是文武藝的文。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光有文官肯定不夠,所以還得有個選拔武將的渠道,比如武舉。

  說起武舉,明朝做得很差,前期有名無實,中後期倒是落實了,但考試辦法比較粗陋,也不太切合實際需求,在軍事方面貢獻不太大。

  這也和明朝的軍事實力成正比,初期由於有不少具備實戰經驗的將領指揮,明朝軍隊還是很能打的。但永樂之後將領的素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國家也從擴張轉變成了積極防禦,到了中後期基本就是疲於應付。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字,怕!從朱元璋到朱棣都怕武將太厲害,哪一天搶了老朱家的寶座,在打壓武將地位的觀點上一致的不能再一致了。

  俗話說的好,上行下效,當皇帝的這麼想還這麼幹了,朝廷和社會對武將自然也不會重視,並完全體現在科舉和武舉制度方面。

  武舉六年考一次,考試分三場,分別是騎射和策論。第一場考馬上射箭,距離三十五步;第二場考步射,距離八十步;第三場考策論,以古代兵法為主。

  洪濤登基半年就從田義口中知道了武舉考試內容,嘴咧得像是牙疼。荷蘭人、葡萄牙人已經把堅船大炮開到了沿海,連越南人都用上了質量很不錯的火槍,可朝廷裡這麼多飽學之士為啥就沒人提出改改上百年之前的考試內容呢?

  這可是國家最高軍事院校的畢業生,將來是要擔任軍隊中高層指揮官的,怎麼可以連先進武器的科目都沒有呢!

  改,必須改!用了十天左右,親自編寫了幾本武舉考試科目,包括了馬步箭法、馬步冷兵器、空手搏擊、營陣佈設、火器運用、兵法、天文、地理,八個大項目。

  結果剛拿給內閣看就被一致否決了,連李贄都不支持。原因很簡單,科考乃國本,哪怕不被重視也不能隨意改動。想改也成,得由六部九卿一起廷議,再充分聽取各部門的意見,短則一兩年,長了沒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