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018 番僧和鐘錶


                 “左庶子可有熟知歐羅巴諸國事物者向本宮推薦?”不讓見歐洲傳教士洪濤也沒轍,只能退而求其次。

  按照葉向高的說法,這些傳教士多年前已經到了明朝,且在福建、江浙地區溜達了很久,懂大明禮儀和漢話,身邊聚集了一群好奇心比較強、願意瞭解世界的士人階層和官員。

  “與利瑪竇最近者首推李之藻,此人是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杭州人,現任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從五品,通西番話。殿下若要當面詢問,臣願引薦!”

  李之藻是誰洪濤真沒印象,但見一見也沒害處。不用多,聊一個時辰具體事物就能知道此人是被基督教引誘了,還是嚮往未知喜歡鑽研。

  如果是前者,以後不見就是。如果是後者,嘿嘿,多了個幫手唄。即便現在用不上,將來也能助自己一臂之力,閒了置忙了用嘛。

  說起悄悄做準備,洪濤可就有精神了。從四歲拿起毛筆跟著生母王氏學寫字開始,他在沒事的時候寫寫畫畫了很多張紙,一張張編號用不同的書冊夾好,放在床頭的小箱子裡。

  在外人眼中這些紙張全是小孩子的頑劣之作,看不懂且毫無價值,但在洪濤眼中則值連城。它們都是用現代英語記錄的後世科技產品生產資料,從參數到加工方式能想起來的全寫上了,只要配上合格的工人立馬就能變成工藝流程。

  洪濤早在斷奶之前就琢磨明白了這一生的走向,想改變命運必須先改變身邊的環境、想改變環境就要改造人的思想、想改造人的思想就要提供足夠的誘惑。比如物質和精神,第一步就是物質。

  古人常說衣食足則知廉恥,倉稟足則知禮節。明朝人不是不喜歡進步,也不是天生懦弱。他們大部分吃不飽、穿不暖,整天在為生計奔波。非要振臂高呼消滅階級剝削、推翻封建統治,誰有功夫聽,誰又有時間琢磨?

  人只有在吃飽喝足,滿足了一部分物質需求、生存狀態不是太緊迫之後才有心情去琢磨人生的意義和世間的道理,進而想到將來該如何。人也只有具備初步抵抗災難的能力之後,才肯為別人稍稍損害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