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三百四十四章國之威,國之危


  寬大的公服其實並不適合葉安,無論如何他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還未到弱冠之年,在許多人眼中他就是個孩子。

  所以當日在朝堂上王臻才會站出來反對,呂夷簡也不希望葉安攪和到這其中,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不適合。

  堂堂大宋,一國之威,歲幣之重,豈能交付在一個少年人的身上?!

  但葉安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是談判桌上最常用的策略,但唯一能取勝的不是策略,而是精神和意志的比拼,當然也需要依靠自己的祖國作為底氣。

  遼朝使者並沒有到場,而鴻臚寺的官吏正在佈置眼前的會場,雙方並不是在一張桌子上談論,而是一人一張小几,

  緩緩的坐在小几後,葉安覺得有些扯淡,宋遼兩國的談判歲幣多大的事情啊!而大宋這邊居然連一個三司的官員都沒有,這不光是不合常理,還有些愚蠢。

  在葉安看來,歲幣的多少不應該自己這個“領導”來決定,相反應該是更懂經濟和財政的三司官員來決定的。

  自己該做的就是在大宋能承受的基礎上儘可能多的降低歲幣,並且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歲幣是一定要向遼朝繳納的,這是兩國之間的戰爭賠款,也涉及到國家信譽問題,毋庸置疑是一個敏感話題,也是靠實力來決定的問題,否則每年這個時候大宋的邊軍便不會在真定府等地集結。

  這不是玩笑,而是真真正正的實情,從陳琳那個情報頭子那裡,葉安已經知道了樞密院的大致行動,而遼朝同樣也有所應對。

  從始至終陳琳都在提醒他,一場“嘴炮”不可能讓遼人放棄歲幣這個大頭,畢竟涉及了遼朝的巨大利益,這利益包括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諸多東西。

  十萬貫的錢財,二十萬匹絹布,無論哪一樣對遼朝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目,雖然對大宋來說還沒到傷筋動骨的程度,但遼人卻在這個基礎上每年變著花樣的索取更多的財物。

  大宋有錢嗎?

  當然有錢,每年通過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一部分牲畜,沒錯連馬這樣的戰略物資都能從遼朝買到。

  葉安知道遼朝吃大虧的,但契丹人並不懂什麼叫貿易戰,或者葉安的高層選擇視而不見。

  大宋就是在利用這種態度和出口貿易不斷的賺取遼朝的錢財,形成貿易順差,方法很原始也很簡單,但效果卻很驚人,每年從榷場中收取的關稅便不知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