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兵日記 作品

第11章 牲口市


  安西三鎮自西向東依次為疏勒,龜茲,焉耆,皆北依大山南臨戈壁,西抵蔥嶺,東至西州。三鎮處於一條直線,這條線叫參天可汗之路,也叫絲綢之路北線。

  安西城處疏勒與龜茲交界的一處山腳盆地,土地肥沃,礦產豐富,更難得的是東西還各有一處險峻的關口可以駐兵,是一處天然寶地,要塞。歷任大都護都極為看重,一直用心經營,十幾年前老郭乾脆把王府也遷了過來,漢民也遷來此處,這裡便成了安西都護府的老巢。

  每逢初一十五是開市的日子,也是少年們的假期,煩了今天穿了一雙新鞋,是艾莎給做的,只是好像不一般大,可能是兩隻腳不一樣大吧。

  口袋裡有五十文新錢,上鑄著四個字,元和通寶,這些錢是都護府的作坊鑄的,大唐邊鎮有自己鑄錢的權利,說來也諷刺,大唐換年號還是從吐蕃人口中得知的。

  兩個三十上下的壯漢守在門外,看眾人出來笑著打招呼,旁邊坐了個鬚髮皆白的老頭正眯著眼養神,滿臉皺紋也看不出年紀,身邊豎一條灰不溜秋的長朔。

  眾少年上前行禮,老劉笑呵呵的阻止道:“不用不用,自家人行的哪門子禮?還是我大唐兒郎知禮數,不是那些蠻夷之徒能比……”。

  老劉沒個正經大號,便叫劉大,軍中廝混了大半輩子傷了腿退出軍中,光棍一條沒什麼牽掛,索性便在這條巷子安了家,職田佃出去,每天往後門一坐順便給王爺看個門。

  辭別那個絮叨的老頭,沿巷子向南,旭子低聲道:“劉伯以前在軍中是有名的好漢,三十幾歲便獲銳士號,從王爺親兵做到馬軍校尉,那條長朔原本是王爺的心愛之物,當年在西州他搏命陣斬一個吐蕃千夫長,王爺問他要什麼賞賜,他別的不要就單討要那條朔,王爺心裡不捨也隨了他”。

  煩了不禁回頭看了一眼,老頭依舊在樂呵呵的擺手,就像個目送孫子出門的普通老漢,沒想到這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老頭兒竟是個狠人,王爺也有意思,竟把心愛的長朔都送了出去。

  西域漢人是一家,劉大對胡人看不上眼,對漢家少年卻格外親近,其實這是安西軍中的傳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軍中老兵對後輩格外照應,好漢舍了性命搭救新人的事屢有發生,到新人成為老兵,會再去照顧年輕的後輩,一代又一代傳承。

  安西城中近半數是漢民,大多在後街聚居,后街也更繁華,街邊店鋪林立,挑著各種顏色式樣的旗子,代表經營的商品,酒鋪肉鋪,糧店鹽鋪,還有鐵匠木匠鋪和首飾鋪子藥鋪等等。

  街邊還有些小攤子則來自鄉下人,在賣一些自家的粗糧或魚乾肉乾,還有的擺了毛氈毛毯類的織物,來往行人中高鼻深目毛髮紅黃的胡人比比皆是,一個個操著各種腔調的大唐官話口沫橫飛。

  大唐來西域一百多年,官話早已成為西域的通用語言,不止安西軍鎮,就連吐蕃,葛邏祿,回鶻甚至大小勃律,昭武諸國中都有許多人會說官話,這也是身份的象徵,不會說官話的人通常被歸類於鄉間土包子。

  世間沒有什麼新鮮事,哪個勢力牛叉,語言文字等文化自然會一起牛叉,古今中外從無例外。

  眾人在大街上閒逛,胡人大多無聲躲開,反而不時有漢人站在門口招呼:“小子們來吃碗酒解渴,老漢請了”,旭子等人笑著謝過。

  大多數鋪子的生意並不太好,商路是西域繁華的根本,如今兩端都被吐蕃佔據,商旅斷絕,三鎮只能勉強維持內循環,經濟萎縮成為必然,其實這已經超出他的預料,他原以為會更加蕭條,安西與大唐阻隔幾十年,能維持現在的狀態已經很不錯了,這也證明了老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