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兵日記 作品

第5章 長刀


  安西地處大山和沙漠交界,中午的時候暖吁吁,早晚又冷風刺骨,晝夜溫差極大。西域不止有沙漠戈壁,還有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的綠洲,相對稀疏的人群便生活在綠洲之上,這裡的氣候遠比另一個世界溼潤溫暖,不僅綠洲能耕種放牧,據說高原之上也有許多地方能放牧種莊稼,他搞不懂是為什麼,或許一千多年真的滄海桑田吧。

  安西南邊是大漠,西方疏勒正面臨強敵,東邊焉耆以東的西州早已淪陷,再加上北邊的天山和山北的回鶻葛邏祿,可以稱一聲強敵環繞,更要命的屬地內漢人稀缺,百族混雜,這使得安西前景非常糟糕。

  很快他就放棄了想這些沒用的東西,因為他只是個小人物,左右不了天下大勢,改變不了的就別瞎憂慮,還是先顧眼前吧。

  好消息與壞消息的定義有時候並不絕對,比如一個人已經死掉,能再活一次當然是天大的好消息,即使重活一次的環境或許不算太好,也依舊算好消息。

  至少這裡衣食無憂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了,前提是他能留下來。

  別人是將校遺孤,王爺派人接來的,他則只是小兵的兒子,因得病被人可憐抬進來的,現在病好了,是不是繼續回到街頭還不一定。

  夕陽把後院蒙上一層金色,勞作結束,眾人回到小院裡坐了說話。

  有人道:“今天整整一天沒見武師傅,不知去哪了”。

  鬍子道:“中午我去看了一眼,不在屋裡”,武師傅的住處就在小院南邊不遠。

  又有人說起王爺,去巡視屯田許多天,差不多也該回來了。

  這裡距離關中萬里之遙,運糧艱難,就地屯田是必然選擇,按大唐的規矩,每屯有地五千畝,駐兵五百。在安西鼎盛時期,有良田七十屯,三十多萬畝,加上兵卒職田和都護府的官田,有良田超過五十萬畝,每年的出產能基本滿足日常所需,年景好的時候還能積攢下一些,極大緩解了從關內運糧的壓力。

  各處屯兵其實並不下地耕作,地租給附近的部落耕種,屯兵的任務主要是維護地方穩定和收稅。

  屯兵,各地烽遂兵,守捉兵,輔兵再加上正兵,這便是安西兵的大體框架,兩萬四千正兵作為隨時參戰的精銳野戰部隊存在,地方兵馬除了鎮守各地,還作為預備役隨時抽調補充正兵。充沛的兵源,階梯式的選拔標準,使每一個安西正兵都是精挑細選出的壯漢,用最好的器械和戰馬,享用最好的食物,每天只磨鍊戰陣殺人技巧,最終打造出一支戰力恐怖的職業軍隊。

  悍勇無比的安西兵使回紇搖尾乞憐,使吐蕃人縮在高原,使大食人戰戰兢兢,各族都在賣力討好。也使歷任大都護信心爆棚,一言不合就出擊幾千裡滅個國……

  令人神往的耀武揚威終究遠去了,安史亂起,安西兵奉命回朝,先後三次被抽調精兵強將,僅餘弱兵六千餘人,這點人馬自然不能威震四方,老郭只能不斷抽調烽遂守捉屯田兵充入正兵,地方駐兵漸漸名存實亡,如今的安西三鎮只有各族百姓十幾萬,正兵加輔兵一共只有不足兩萬,龜茲鎮加安西城正兵四千,疏勒鎮不足四千,焉耆鎮只有兩千餘,輔兵大概也是這個數目,各處屯田和烽火臺只剩下少量老弱看守。

  除了王爺來時帶的幾百人,安西已經五十多年沒得到過一兵一卒的補充,被吐蕃三面包圍在狹長的山南零散綠洲,成為一塊絕地。

  十年前王爺下令只有漢兒才能被直接選進正兵,胡人想入正兵的條件極為嚴苛,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安西十幾萬百姓,漢人不足兩萬,這種情況下想要內部穩定只能讓漢人保持絕對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