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名赫赫 作品

第470章 又要出戰了

熟鐵打造的火炮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便是內膛極其光滑,大大加快了炮彈的裝填速度。

當然,鐵模法鑄成的火炮,儘管內膛也同樣光滑。

但在輕便性和靈活性方面,仍然不及熟鐵炮。

溫越點頭道:“好,周主事,你儘管研習打造,不必擔憂成本損耗。”

……

“預備射擊!”

離開火炮廠後,溫越又來到了炮兵訓練場。

看見溫越親自到場檢閱,王鉤顯得格外振奮。

他威風凜凜傳下命令,讓所有火炮瞄準遠處設置的目標。

在王鉤面前排列的是二十門紅夷大炮。

包括六門六磅紅衣大炮和十四門三磅紅衣大炮。

而隨著新鑄成的四門三磅紅衣大炮加入隊伍,王鉤的千總炮兵隊,就擁有紅衣大炮二十四門。

這些火炮整齊劃一地排列開來,它們巨大的炮口不斷調整方向。

而在觀測手面前,擺放著一架光鮮亮麗的炮鏡。

沒有,就是炮鏡。

數月之前,青牙軍中已經開始配備炮鏡和千里鏡。

這兩種工具都需要用到透明無色鏡片。

儘管此時的無色玻璃價格昂貴,但它並非稀奇物品。

在北京城,朝廷就有專門的玻璃工廠。

然而,這個時代生產的無色玻璃難免會有一些氣泡。

儘管溫越也知道該如何消除氣泡。

而眼下手頭上缺乏相應的工匠,也缺少生產玻璃的興趣。

玻璃這種東西,放在盛世或許能賣個高價格。

可在亂世,根本換不了多少米糧。

青牙軍中,製造炮鏡和千里鏡的鏡片,是用水晶作為玻璃的替代品。

在明末的士紳階層中,水晶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東西。

江蘇東海出產的天然無色水晶,可以在大明許多城市購得。

關鍵的不是原料本身。

問題在於鏡片的設計和加工過程中所需的精湛工藝和光學知識,這在當時的明朝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

好在,具備這些專業知識的人才雖然稀缺,但也並非完全不存在。

他們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

而當情報司前往江南蒐集相關農書的時候,也發現了幾位擅長此項技藝的人才。

在經過不惜重金邀請後,這些人已經來到了山海關,為溫越效力。

和周洛祥一樣,在受到專利制度的誘惑後。

這些人也帶來了一些徒弟,成功製造出一批炮鏡和千里鏡。

眼下,溫越手持一根千里鏡,正在朝發射的火炮處觀看。

他手上的千里鏡,是金色的外表,製作精細,可以根據需要,伸縮調節觀測距離。

由於首批產出的千里鏡數量有限。

青牙軍中僅有溫越和祖柏、趙率教幾人配備了。

其他人現在也只還有羨慕的份。

但預計在未來幾年裡。

每個軍官都將可以獲得自己的千里鏡。

王鉤也在使用千里鏡進行觀察。

有著大量的實彈射擊經驗所總結出來的射表,再加上炮鏡。

觀測手在不斷地提供準確的瞄準參數,火炮手們則訓練有素,快速地調整火炮。

溫越透過千里鏡向前望去。

聽著觀測手報出的一連串複雜的專業術語,都是他不太熟悉術語。

因為他所學習的是西方數學,與化學傳統數學是兩個方面,有著顯著差異。

不過溫越並沒有去強求麾下的火炮手們改變。

畢竟去重構一套全新的數學體系,難度太大,尤其是兩者在運算符號上的巨大差異,並非簡單替換幾個數字就能解決。

再者,西方的數學就現在而言,並不比華夏傳統的數學厲害到哪去。

如果現在使用阿拉伯數字進行賬目記錄。

為了避免篡改,還需要再用大寫漢字數字記錄一次,這樣反而增加了工作的複雜度。

阿拉伯數字在某些計算方面的效率,也不如中國的珠算。

基於此,溫越覺得沒有必要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

突然硬改數學體系,既不符合現實情況,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

“調整完畢,調整完畢……”

各個炮位前的伍長們的呼喊聲此起彼伏,如同交響樂的序曲,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猛烈炮火。

青牙軍的火炮千總編制嚴謹,每十人組成一個伍,共同負責一門火炮的操作。

這個隊伍中,觀測手負責測量目標距離,瞄準手精確調整炮口方向,幾名裝填手和彈藥手則快速地將火藥和炮彈送入炮膛,而馭手則控制著馬拉火炮的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