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10 作品

416 見著活的金山了

  而後,不知想到了什麼,王長史恍然之下,滿意點頭。

  或許,他該叫人物色幾個長相漂亮、乾淨清白的適齡男子,前來侍奉貴客……

  就是不知道,這位宣安大長公主,更喜歡哪一款的?

  為此,王長史輾轉徹夜,上半夜,他拉著與宣安大長公主年紀相仿的妻子一同合計,問曰:【若換作夫人,更喜歡瞧何等模樣的男子?】

  王妻認真答了,矜持地說了三四種,卻無一種與王長史本人沾邊,王長史氣結,背過身去,氣悶徹夜。

  大雪紛紛揚揚,一夜未休,次日醒來,即見天與地,與江南山水,俱已合為一白。

  第七封捷報,經快馬送至京師之際,將南邊的大雪也一併帶去了。

  京師比江都更冷些,早朝時,大殿裡擺了好些炭盆取暖。

  自江都傳回的第七封捷報,經內侍高聲宣讀,傳入每一位大臣耳中。

  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一來倭軍終於被徹底擊潰,海上將迎來長久的平定,二來,他們總算不用再聽來自那常歲寧的第八、第九封捷報了……

  這段時日,他們每每早朝,都要被其捷報支配至少一刻鐘,這對此前百般不看好抗倭之戰的官員而言,箇中滋味,實在難以言表。

  而今,此戰了結,拋開那些個人情緒不提,朝堂上下的氣氛還是十分熱烈的。

  不出意外的話,這應當是他們過年之前,所能聽到的最大的一封捷報了。

  這封捷報,如一副及時的良藥,撫慰著朝堂上下因戰亂頻發而躁亂不安的人心。

  百官之間,對那位抗倭元帥,再沒有半句或明或暗的指摘之言。

  哪怕有文臣聽聞倭軍幾近全軍覆沒之際,為她的“殺伐之心太重”而稍感心驚,但他們也絕對清楚,這種殺伐,於當下而言,利遠遠大於弊。

  也有官員在心中開始重新審視常歲寧。

  此次常闊險些命喪藤原麻呂之手,之後大局,皆由她一人主持,這次再沒人能說她是憑藉父親的庇護和謀劃,才能打贏這場仗。

  此女,是真正不可小覷的存在。

  而捷報上有言,她已在東羅新任國主的陪同下,巡往倭國,親自商議和談條件——

  這般勝者姿態,固然透露出囂張立威之氣,但她代表著大盛,而如今的大盛,正需要這樣的勝者姿態,耀威於異域。

  於是,她昔日最易遭人詬病的狂妄自大,此刻也變得合情合理,無人可以藉此指責分毫,至少此時如此。

  現下,他們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要以何等封賞,才足以匹配她立下的如此奇勳。而待封賞之後,只恐她會變得更加難以掌控……

  但他們同時又十分清楚,越是如此動盪關頭,便越是不能吝嗇於對武將功勳的封賞,否則何人還甘願趕赴戰場為朝廷效力?

  聖冊帝也在思量著這個問題。

  她未有急著與眾臣商榷此事,阿尚還未能返回江都,封賞之事不著急,黃水洋抗倭大捷,固然令人欣喜,但此刻擺在眼前的,還有另外兩樁極緊要的戰事。

  一是韓國公李獻於荊州,抵禦卞春梁之事。

  二是,康定山勾結靺鞨造反,逼向幽州之困局……

  荊州,幽州,二地皆為至關重要的屏障,二者破其一,都將是滔天大患。

  和上個年節掛心徐正業之亂一樣,這個年節,京中官員仍註定在忙亂中度過,乃至更甚去年。

  從眾官員大多憔悴疲憊的縮影上亦可知,一年過去,大盛的局面變得更糟糕了。

  但該做的事仍要一件件去做,譬如遣使者去往東羅,賀東羅新王登基,以彰大盛不計前嫌之氣度,亦可進一步查探東羅態度,商榷今後兩國互往之事。此舉在當下時局,是很有必要的邦交手段。

  關於出使的人選,褚太傅給出了最佳提議——東臺侍郎,魏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