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郎才盡 作品

科舉相關知識

  府試,明朝時經縣試錄取的士子得參加上一級的府試,由知府或知州主考。試期多在四月,報名等手續與縣試略同。錄取之後,方能再參加院試。

  院試,明朝由各省學政(及學臺)主持的考試。曾被府試錄取的士子,可以參加院試。由於學政稱提督學院,所以又稱院試。報名手續與府試、縣試略同。考試合格之後,得入府學或縣學讀書,謂之“入學”。確定其為生員身份,才能參加本省的正試。

  再講正試。童子試在經過院試合格錄取後方可參加正試。

  正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

  鄉試是正試的第一關。明朝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場叫“貢院”。凡本省童子試合格者均可應考。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帝即位等慶典加科的叫“恩科”。考三場,考中的稱為舉人。因考期在秋季,故又稱秋闈或秋試。又因各縣、府的應試者齊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考試合格者為舉人。大家所熟知的《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是中了這種舉人。

  會試是正試的第二關。明朝在京城禮部舉行的考試,各省的舉人都可以參加,每三年一次。逢辰、戍、醜、未年為正科,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也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也考三場,考中者稱為貢士。因考期在春季,也稱春闈或春試。

  殿試是正試的第三關。科舉制度皇帝在殿廷對貢士親自策問的考試。始於唐朝武則天,其後歷代相沿。至元順帝時,始將殿試成績分為三甲(即等級),一甲只限三人,明清沿襲,稱為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為榜眼和探花。二甲和三甲若干名,統稱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