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924章 英國崩潰(四)

  “曼施坦因,如果德國面對突入境內的1000萬敵軍,德軍已經消耗殆盡,你會怎麼選擇?”賴歇瑙說完,喝了口濃咖啡。

  曼施坦因心中雖然驚訝,卻還是淡定的答道:“我會繼續戰鬥到最後。”

  “你為什麼不選擇停止戰爭?”賴歇瑙追問道。

  曼施坦因答道:“如果政府選擇尋求和平的話,我也會服從命令。”

  賴歇瑙聽著這很謹慎的回答,忍不住苦笑起來,“呵呵,曼施坦因,你能夠接受自己活在一個白人再沒有任何榮耀的時代麼?”

  曼施坦因沒有回答,因為曼施坦因並不認為中國能夠徹底擊敗歐洲。

  現在回想起來,曼施坦因不得不承認賴歇瑙的戰略判斷的確更有深度。中國不僅有能力擊敗歐洲,甚至做的更徹底。中國有能力武裝訓練出一支黑人軍隊,讓黑人軍隊擊敗歐洲,政府歐洲。

  只要想到德國的街頭上,一隊隊黑人軍隊唱著勝利的歌聲,以勝利者的身份從街道上經過的場面。曼施坦因就想死。

  但莫德爾對於戰爭的判斷是正確的,意大利根本不堪重用,德國如果在非洲不斷投入部隊,就會不斷被消耗,直到被徹底耗幹為止。而德國甚至連流乾最後一滴血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德國必須防備蘇聯的突襲。一旦德國國內兵力少於200萬,600萬蘇聯紅軍就會向德國發動進攻!

  也就是說,不管前線的德軍多麼拼命都沒用。黑人軍隊登陸歐洲,展開一場征服戰爭都不可避免!

  除非,現在同盟國能夠與中國達成停戰。

  曼施坦因考慮了一下停戰的可能性,只覺得可能性微乎其微。本就沒有什麼殖民地的德國或許還能接受停戰,哪怕中國按照歐洲的標準,戰線就是停戰線,德國也能接受。

  然而英國絕不可能接受,如果接受了這樣的停戰要求,英國就只剩下加拿大西部,甚至連加拿大都保不住。如果和平只給英國剩下一個英倫三島,那麼英國完全沒有理由停戰,反倒有充分的理由將同盟國一起拖下水。要死大家一起死!

  曼施坦因對英國的判斷非常正確,丘吉爾內閣的確就未來的發展做出了判斷,“英國絕不投降,也絕不接受同盟國與中國媾和。”

  不過丘吉爾內閣成員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把同盟國一起拉下水,而是真的出於防禦型思路做出的判斷。

  中國軍隊在北美打的很苦,卻始終沒有突破美加邊境。這種做法無疑在給美國一個臺階,讓美國有退出戰爭的空間。

  一旦美國退出戰爭,英國肯定守不住加拿大。英國已經失去了太多,一旦失去加拿大,剩下的只有英倫三島。所以英國必須確保德國與美國繼續戰爭,才能維持住加拿大。

  基於這樣的態度,丘吉爾內閣決定,立刻派遣20萬部隊到北非,維持住英國的非洲軍持續作戰。並且請求德國非洲軍一定要幫助英國非洲軍。

  作為一根幾百年的攪屎棍,英國很清楚自己此時決不能從非洲撤軍。一旦英國非洲軍撤走,德國肯定不會堅持在北非作戰。德軍決不能離開北非,因為德軍離開北非後,法國肯定就要投降了。

  根據英國得到的情報,法國高層現在正在激烈討論,卻實際上達成了一個傾向,那就是中國一旦佔領了整個非洲,法國絕不會拒絕與中國進行談判。

  法國國內的親華派甚至連談判內容都準備好了,其內容包括,如果法國退出戰爭,阿爾及利亞的歸屬問題,以及法國一旦遭到英國與德國的進攻,中國要如何幫助法國保證國土的安全。

  所以丘吉爾內閣調用了所有的能力,將部隊往北非運。同時,英國丘吉爾內閣保持著看似鎮定的態度,再次發表了“白人世界要團結起來”的宣言,並且呼籲蘇聯加入同盟國。

  接到了英國丘吉爾內閣的公開呼籲後,斯大林根本沒有回應。因為蘇聯此時國內的動盪比想象的更大。在斯大林的設想中,一旦拿回了西部地區,蘇聯就要快速重新利用起西部的人力和資源。然而西部的重建工作所需要的資源比想象中大,需要從中國進口更多的工業品。

  中國與之前一樣,並沒有為中蘇貿易設置障礙。但是中國雖然沒有追討戰爭期間蘇聯從中國免費拿走的300多億中國元(此時美元匯率與中國元匯率大概是1:4),卻要求接下來的貿易恢復到戰前的模式。

  這要求並不過分,可這要求是當下蘇聯做不到的。戰前的時候,蘇聯工業高速發展,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中蘇貿易而提升的產能。現階段的蘇聯損失慘重,大量工業產能轉為軍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到民用軌道。這就導致了蘇聯國內拿不出物資產品與中國貿易。

  而且斯大林很清楚,他在事前沒有通知中國,沒有與中國進行協商的情況下就簽署了蘇德停戰協議,這導致了中國的極大不滿與不信任。

  中國當然知道蘇聯的現狀很簡單,不過中國在蘇聯沒有進行進一步做出承諾與保證前,並沒有對蘇聯給與幫助,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態度。

  可蘇聯國內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了。一部分人認為斯大林的領導有問題,導致了德國入侵。另一部分人認為斯大林的領導有重大問題,被中國的援助給綁的太死。除了這些之外,更不用說認為斯大林沒能維持好中蘇關係,這是戰略上的重大錯誤。

  總之,德國退出蘇聯國土不僅沒有讓斯大林聲望大漲,反倒還損害了斯大林的聲望。

  至於西部建設遇到的各種困難,更是激化了黨內地域派系間的鬥爭。所以斯大林根本不可能接受英國丘吉爾內閣的呼籲,甚至也不能反駁。

  斯大林此時只是期待英國趕緊完蛋,這樣才能讓斯大林出一口胸中的惡氣。

  此時的加拿大,中國軍隊的攻勢極為凌厲。這一冬天,中國與英美聯軍的空軍戰鬥根本就沒停過。雙方每天都要損失少則一百多架飛機,多則4、5百架戰鬥機。還都是噴氣式戰鬥機。

  北美戰區司令胡秀山認為這種消耗代價雖然大,卻非常有效。自從中國空軍的戰鬥機上使用了大量集成電路後,中國空軍的提升空間變得無比巨大。英美聯軍的技術突破已經到了盡頭,他們的科學家與技術人員的確竭盡全力,卻只能對他們的空軍進行小修小補。

  何銳提出了“每18-24個月,芯片上的集成電路數量增加一倍,芯片性能提升一倍”。到現在,中國的軍用芯片已經提升了兩次,其運算能力增加到最初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