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長征十號

一眾專家也是老人精,明白這是真的一場硬仗,不得不打了。



但是現在規劃三年時間實現登月,麻煩可不少呢。



佘院士沉默了很久,然後抓著筆緩緩開口:



“最大的問題,是火箭。”



其他的專家們被他一開頭,也就分析了起來:



“沒錯,我們有載人飛船研製經驗,還發射了嫦娥三號探月,前期的技術積累怎麼也比阿美當年強多了,技術上不是障礙。”



“著陸器得到先期方案都有好幾個,月表軟著陸並不是毫無準備。”



“地月轉移軌道運力至少55噸,這是不可妥協的硬指標!我們的航天員坐的可不是洗衣機。”



“長征五號的基礎上改?”



“沒有必要,毫無改進潛力的保守構型。”



“……”



這樣的討論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其實這些內容早就被想過千百次。



從阿美開啟太空競賽的時候,華國也同步開展了自己的航天工程“曙光計劃”,錢老還設計了用於載人登月的巨型火箭長征十號。



後來,92年航天工程重啟的時候,每出現一款新火箭,航天局的專家都會琢磨:怎麼利用現有的技術登月?



包括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只有8噸的長征五號,設計的時候設計者都在想怎麼讓它去登月。



理論上長征五號當然也可以,畢竟登月飛船不是一個整體,可以一個一個分開發射,五到六次發射進行組裝,然後再發射載人飛船上去奔月。



但這種拼湊式登月low不說,主要還是風險大、成本高、意義小,除了能登月外什麼用都沒有。



而且由於需要多次對接,風險和難度都很高,除非是登不上月球外星人就來侵略地球了,所以這個方案最好還是排除。



那麼無論怎麼討論都繞不過去巨型火箭了,新遠二號都不行,得是新遠二號甲或者新遠三號這個級別的巨型火箭。



但是想一想長征五號開發的磕磕絆絆,從09年立項到現在都沒首飛,相反土星五號也才不過用了七年時間。



當然阿美那個時候是舉國體制不可一概而論,但差距那麼大還是讓人看著難受。



上級多多少少也明白,有些不甘心的說道:



“難道以我們多出的半個世紀時間,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實力,不能憋出一枚重型火箭嗎?”



佘院士握扣住雙手,抵著頭思考了十幾秒後抬頭,徵求什麼一樣看向列席的專家:



“長征九號是來不及了,10米級箭體開發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必須儘量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只能採用5米直徑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