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心境

陳雲遂而側頭看向吳可久,隨口問了一句,“那日水虺來襲之時,你與秦鳴很明顯有能力撇下眾人逃脫,為何寧願和大家一起犧牲,亦不願獨自逃生呢?”

這個疑問縈繞在他心頭很久了,只是之前袁初等劍修在,他也不好單獨和吳可久私底下聊這件事,如今袁初等劍修離開了,眾人巡視的巡視,睡覺的睡覺,陳雲正好得空和吳可久療傷兩句,自然要把心中不解問出。

“不知陳先生可知道摩揭陀國否?”吳可久反問了一句道。

陳雲道:“略知一二。”

吳可久微微頷首道:“世傳老子八十一化,第四十二化為開摩揭,想來陳先生不陌生。”

陳雲作為道門修行者,自然對這件事很清楚。

傳聞老子入摩揭國,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國王子,為說大乘法語。告諸國人,鹹令信向。絕滅念想,破撇煩惱,剔剪無名業障,內外恬澈,則身心灑泰,志趣飄然。故廣開浮屠之教,名為清靜佛,令婆羅門等奉行。

這番話大概意思是說,老子化身摩揭國王子,創立了佛教,名字叫做無量清淨佛,即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別稱,令婆羅門等奉行教義。

表面上看,這裡只說是創立佛教,實則還包含了印度教在裡面。

陳雲不明白吳可久為何說這些,“吳教主是何意思?”

吳可久道:“我摩尼教源自古代波斯祆教,傳播到東方來以後,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其中有不少教義來自摩揭國,老子教化世人要仁義,我作為東方摩尼教摩尼師,即教主,自然要遵守老君教化,當把仁義牢記在心頭,故而,哪怕天崩於前,我亦不能拋棄眾人也。”

陳雲一聽,恍然大悟。

他總算明白吳可久為什麼那麼“講義氣”了,合著是因為理解錯了老子的傳道思想。

老子是傳播仁義思想,其實和儒家的仁義思想有些不同,吳可久把儒家的仁義思想當成了道家的。

老子認為仁義孝慈原本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不需要提倡它就已經自然地存在於那裡,像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對父母的孝心,都是發乎自然,根本無須畫蛇添足,再去樹立“慈“、“孝“等美名有意識地加以提倡,如果對此獎勵倡導,就會在利益和聲名的驅動下造成偽道德的出現,導致真道德的喪失,這是典型的好心促成了壞事,得不償失。

簡單點說,老子認為真正的仁義“不如守中”。

因此,老子認為的仁義,更像是儒家仁義最高境界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陳雲聽完吳可久的話之後,覺得對方理解的仁義,並沒有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樣的境界,反而被世俗條理束縛,認為“仁義”就該捨生取義。

至於自己當時本能地“衝動”迎敵,則更像是“從心所欲”。

陳雲想了一下,提醒道:“吳教主,你興許對於老子的仁義思想有所誤解,我輩修道之人,講究無為而治天下,真正的大愛是不愛,真正的仁義是從心所欲……”

他把自己理解的仁義思想仔仔細細講了一遍。

吳可久認真無比聽著,這種道門中人講解“道義”的機會,他們外道有機會聽到的概率非常渺小,他自然要認真無比聽陳雲說的每個字。

末了,陳雲總結道:“若是你內心真那麼想,認為捨生取義是仁義,那麼,這就是伱的仁義之道,可若是你內心並不想死,卻依舊要被所謂的仁義思想束縛,寧願豁出性命,亦要解救眾人,則更像是表面上的‘假仁假義’,修道,乃修心修己也,‘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超然的境界,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