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惡婆婆後,我成了全村的希望 作品

第449章 大昭水泥路修建計劃

  有水的時候,水塘也就充當一個“溝通工具”。

  但當枯水期來臨,那麼這個水塘的存在就至關重要了。

  就是平時都有相鄰的兩戶農家因用水問題而吵架,更不要說枯水期了,村與村之間能夠因為這個打起來,甚至發生械鬥,驚動官府和駐軍。

  在古代,水源就是他們的命根子。

  “里正咋想的?水渠修得那麼麻煩。”

  “就是,這排水溝也就下雨的時候用得上,修得那麼好乾嘛?這不浪費水泥嗎?水泥再便宜也要錢啊。”

  “要你管,水泥是用集體的錢買的,花的又不是你個人的錢。你是里正,還是夏厚德是里正?”

  “……”

  村民的抱怨和唸叨,白佩佩也聽到了。

  但有什麼辦法呢?

  受時代的限制,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哪裡明白什麼叫“排水系統”、“水渠灌溉系統”,甚至她連未來的用水系統都想留出來。

  白佩佩十分懷念上輩子的水龍頭和水管,她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村子裡才能用得起來,但她相信,只要村子裡的科學實驗研究所好好發展,這些都是遲早的。

  是的,沒錯。

  那些匠人還沒來,白佩佩就已經把“寧山科學實驗研究所”的院子準備了起來,就等著他們來了以後搬進去了。

  她還單獨給研究院搞了一個“圖書館”,將她能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以及夏厚德、胡圖他們他們弄出來把,不需要保密的設計圖紙都抄錄了一部分送到那邊,以供來人學習研究。

  白佩佩準備搞“積分制(即學分制)”。

  就是將“圖書館”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積分不同的人能夠去不同等級的圖書館學習,甚至某些資料還需要消費“積分”才能外借或抄錄。

  當然了,如果你記憶力好,在裡面看一遍,出來還能默出來,那就是你的本事。

  不過白佩佩相信,像她家老三夏明瑞那樣“過目不忘”的人畢竟是少數,應該沒有那麼多牛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