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目子 作品

第103章 浣碧103

 一般情況下。

 皇帝對於歷史上留名的重臣都是採取三不原則。

 不完全重用、不完全信賴、不完全捨棄。

 在維持歷史大體走向裡,根據這些重臣的秉性品德,分別把控。

 像張廷玉可以親近之流,皇帝選擇栽培型管理,事事委以重任又處處分權控制。

 是為明確細分職務邊界,權力四散難以集中。

 像隆科多需要防範之輩,皇帝選擇迷惑型管理,事事毫不過問又處處監視畫圈。

 是為聚眾而捧多力而殺,眾星捧月請君入甕。

 隆科多到了如今這樣看不透現實,還以為早就把控朝堂的假象,都歸功於皇帝。

 其實這樣的手段對於一個帝王來說,並不陌生。

 但能做到皇帝這樣,讓隆科多手邊得用的官員都陪著演戲的,屬實不多。

 其實就先前情況而言,皇帝自認為他不是真正的胤禛,大清的發展在他手裡也更加穩健強勁。

 他遠比歷史上雍正帝手握的君權更加穩固,對太后身上的緋聞也並不關心或是膈應,隆科多於他而言與普通朝臣無異。

 故而隆科多隻要能識趣點,看在從龍之功的份上,他也不介意讓其安享晚年。

 可惡心就噁心在。

 他不在意隆科多跟太后的那點姦情。

 卻不代表能容忍這倆人仗著他不在乎。

 就誤以為他毫不知情,恨不得肆無忌憚得在他面前就書信來往。

 若是飛鴿傳書也就罷了。

 兩人為了穩妥,竟在宮裡塞了個死士專門聽從替他們書信往來的命令。

 敢在宮裡投放死士。

 皇帝每每想起,都覺得荒唐至極,更恨太后跟隆科多膽大包天。

 死士的結局是死得徹底。

 再由皇帝身邊的暗衛,易容成原本的死士模樣繼續探取情報。

 或許兩人對死士的信任足夠高。

 也或許是皇帝一直隱忍不發讓兩人更加膨脹。

 一封封信件裡,除卻對彼此的掛懷外,更多的就是對他這個皇帝的怨念。

 每次太后在皇帝跟前碰壁,便會想起無數十四的好,更是在信裡直言後悔當初沒有下定決心讓來十四爭權,以至於自己被親兒子壓著,憋屈不已。

 而隆科多的回信同樣很妙,他沒有直言對皇帝的不滿,則是進一步誇讚十四的聰慧賢明,讚許十四對太后的孝順對他們這些老臣子的仁義,並在每封信的最後委婉表示,即便現在想要讓十四爺登基也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