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儒家的未來

 但宏大的場面並非是我們祭祀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不要遺忘。 

 這和秦朝的祭祀目的是不同的。” 

 王綰點了點頭,“是啊,我們的祭祀是為了昭告上天,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也是為了穩固君王的治理律令…… 

 不要遺忘,不要遺忘?” 

 王綰蒼老的面容上帶著沉思的表情,然後眼睛中的疑惑盡去。 

 “後生,多謝你能解惑。” 

 王守陽挑了挑眉,看著老頭,應該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兩千多年,華夏浮沉無數次,我們也越來越明白,有些東西,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最好的遺產。 

 那些灑脫的言行、美好的人格、雋永的智慧、玄遠的深情。 

 一文一字,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嚮往,懷念,併力求做到的事情。” 

 “見賢思齊焉……” 

 王守陽點頭,“後世所祭祀的不再是某個人,不在求某件事,而是想要記住他們存在過的痕跡,以警誡、勉勵、繼承和傳揚。” 

 王綰躬身,“老夫所問於此,多謝後生。” 

 兩旁坐著的博士和儒生都紛紛躬身。 

 這後世之禮,已經不是儒家所提倡的禮,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相比之下,儒家的禮似乎格局小了不少。 

 “丞相,儒家所提倡的禮,已經太過陳舊。 

 時代在發展,一些繁複的教條內容,對於身處其間的人來說是件束縛全身的繩索。 

 禮不可缺,但卻需要簡。 

 後世有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這一切教條,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 

 我們都希望社會能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 

 儒家如此,法家如此,墨家也是如此。” 

 坐著不發一言的秦始皇終於開口了。 

 “儒家所問祭祀之禮,朕以為沒有問到要點。當問儒家出路何在?” 

 王綰默然,他羅列的那些內容,之中卻有此問。 

 他和一眾人商議過後,卻仍然選擇了問禮。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重要的問題。 

 也因為孔子曾問禮於老子。 

 但結果竟和孔子經歷的一樣。 

 回答的人所告知他們的答案都是另外的內容。 

 “儒家出路何在?” 

 王守陽唸叨了這個問題,然後看向一臉期冀的王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