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安邦 作品

第415章 商談辦學

  伍安邦說著,身體前傾道:“區區一個桃坪縣,也不至於損毀長郡中學的招牌,你們的根基是什麼?是每年能源源不斷考上985的學生。”

  吳志安一瞥嘴。

  也得虧伍安邦是一位實權縣長。

  換個其他人這麼臭不要臉的說法,他非得噴一堆國罵不可。

  “我知道,吳總你認為我是在白佔你們便宜,但你也要想到,如果我這套模式行得通,以後長郡中學,是不是就多了一條財路?”

  財路?

  吳志安不解道:“你說的財路是指?”

  “掛名,聯合辦校,地方大賣學區房,反過來給你們一筆錢。”伍安邦將這套未來幾乎人盡皆知的發展,故意說成了自己點石成金的原創。

  可在省會城市湘沙。

  土地財政已經初見端倪,並不像桃坪縣幹部那麼孤陋寡聞。

  “也就是說,伍縣長想利用桃坪縣,來幫我們長郡集團做一個實驗?”吳志安一臉不感興趣道。

  伍安邦點頭道:“長郡中學也要和其他三所楚州省名校進行激烈競爭,搶奪最優質的生源,對不對?”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所謂某地四大名校,五大名校這些知名學校,他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大概率是高過其他普通中學的。

  但有多高,三倍,五倍嗎?

  當然不是。

  他們實質上是利用自己領先的優勢地位,以強大知名度,完成掐尖,將全市最優質的那一小撮學生,聚攏在自己手中。

  於是,普通中學,十年八年都出不了一個清北考生,他們卻年年都有十個八個清北考生。

  根源在哪裡?

  能考上985的不一定是天才。

  但考不上的,智商一定高不到哪裡去。

  高智商的天才學生。

  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是各大學校瘋搶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