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〇三九章 科學之花

  無論如何,天空中有了這些龐大的飛艇點綴應該會更加豐富多彩一些吧。

  飛機的發展也應該有一個競爭者。

  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試驗場。

  這個試驗場竟然延伸到牛首山的一個山谷中。

  四周的山頂上全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

  實際上在這些密林之間密佈著崗哨,防守森嚴。

  這個大院子裡面研究的東西可不僅僅是飛艇。

  山谷中停著一個龐然大物,那個巨大的氣囊怕是有上百米長,呈梭型。

  下面有一個艙室,在巨大的氣囊映襯下,那個艙室就像是個火柴盒。

  艙室的後面還能夠看到一個螺旋槳。

  這個樣子跟董良想象的差不多。

  事實上,董良最開始的時候給他們的樣圖就是這個樣子。

  他提供的支持就是一張樣圖,還有一些思路。

  是徐壽和這些研究員將這東西變成現實。

  徐壽他們覺得是董良的功勞大,要不是董良提出來,他們怎麼可能想到這個東西。

  而董良卻覺得是徐壽他們的功勞大,因為靠他是無法將這些實物給造出來的。

  這邊的飛行實驗員已經準備好了。

  董良一來,他們就解開纜繩著手起飛。

  隨著最後一根纜繩分裂,飛艇真的飛了起來。

  隨即吊艙後部馬達的轟鳴聲也傳了過來。

  在螺旋槳的驅動下,飛艇開始向著固定的方向飛行。

  在伏牛山上飛了一圈之後,這個大傢伙又回到山谷的上空。

  裡面的駕駛員會控制閥門放氣,讓飛艇降落。

  “元首,飛艇的外殼我們最終還是採用帆布,做了防水處理,裡面的氣囊共有二十個,升降的話只要控制其中兩個氣囊就行。其他氣囊都是固定的密閉氣囊。”

  徐壽繼續介紹道。

  用帆布做外殼本來就是董良建議的,早期的飛艇都是這樣,後世的那些飛艇則是使用強度更高的複合材料做外殼。

  我們看到的飛艇外殼和氣囊其實都是分開的。

  外殼只是對氣囊起到保護作用。

  外殼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塑形,飛艇在天空中飛行會受到氣流的影響。

  因此要儘可能地減少其阻力,因此大部分的飛艇都是梭形。

  “我看可以量產一批出來,向西南構築一道空中航線,我們在西北已經有了鐵路,不需要飛艇。但是西南那裡多山,修建鐵路的難度更高,林嶽那個傢伙整天跟我抱怨,說我們將他扔在山旮旯裡不管了。”

  徐壽辦事,董良一向放心。

  他現在就是華族科學院的臺柱子。

  而且在科學研究方面,徐壽確實是個天才。

  你想想,一個人根據雜誌上面的圖畫都能夠造出蒸汽船。這是一般人乾的事情嗎?

  當然了,他在歷史上做出的驚人之舉還有很多。

  這一世,徐壽更早地接觸到了現代科學知識,而且他的周圍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幫助他。

  有董良為他提供學習資料。這位天才的才華已經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在他的手中必然會產生出更多、更加璀璨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