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二九二章 王謀趙斷

  而孫延平能夠一下子就將起義的規模膨脹到這樣的程度,與孫延平在漳州的提前佈局有密切的關係。

  孫延平利用清軍平定漳州之亂過程中製造的仇恨,短時間內就將復興會的觸角伸到漳州的每一個角落。

  大量受到清軍和地方民團迫害的民眾加入到復興會,還有那些失敗之後隱藏起來的小刀會力量。這些人轉而擁護華族“內驅韃虜,外抗列強,護衛華人,復興華族”的政策。

  孫延平又是福建小刀會的元老,很容易就將這些人收服。

  同時華族的土地政策也是吸引眾人的原因之一。

  塔讀@
  因此當復興會義軍殺到一處地方,總有當地的復興會會員帶領普通百姓響應起義。

  短短几天時間,起義軍就跟天女散花一般覆蓋了整個漳州,而義軍的人數也跟滾雪球一般變成了幾萬人。

  義軍每佔領一處,就在當地成立行政公署,派遣復興會的骨幹擔任要職,張貼華族的安民告示。

  同時派出工作組去丈量土地,分配土地,組建生產大隊。

  孫延平知道,百姓一旦嚐到了生產大隊的甜頭,就再也不會心甘情願接受滿清朝廷的剝削。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那些掌握土地的地主士紳肯定不願意。

  不過這些人的力量在之前的小刀會起義中已經被削弱。

  現在華族包產到戶,百姓能夠分到天地,也不會有人再受他們蠱惑去反抗義軍。

  因此漳州的土改基本上沒有用到贖買的手段,大都是強行收回,而那些士紳也大部分被鎮壓,只是護衛軍的鎮壓不會屠殺,只是將這些人集中起來,董良會將他們遷移出去。

  因為拉起的義軍人數太多,孫延平要求義軍嚴格按照“六不軍令”行事。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也就是“不亂殺無辜、不**婦女、不搶劫財貨、不隨意放火、不擅闖民宅、不脫離指揮”。

  義軍的作風得到了地方百姓的認可,這也是此次起義能夠成功的原因。

  十九日,得知董良率領主力渡海而來,孫延平蒐集了九龍江兩岸的民船數百艘,集結了六千兵馬,在大軍未到之前,提前渡海。

  當日,起義軍浩浩蕩蕩從石碼渡海進軍鷺島。

  由於廈門的復興會會員在前夜就秘密在城內貼出佈告,所以義軍在篔簹港登陸後。

  廈門島上百餘里間,群眾響應,道路阻塞。

  清軍惟有遊擊鄭振纓率200餘人趕赴鎮南關要隘殊死抵抗,後負重傷,退至白鹿洞前的石橋,在拒絕勸降後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