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曲藝演出(六)

  這裡面還有那特殊的十年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它除了使演員斷代外,還使觀眾斷代。

  演出沒有觀眾就好像商品沒有市場,沒有市場自然會被淘汰。

  還有,現代人都是很浮躁的,沒有一個人願意稍微安下心來去品品戲曲,當他真的品出味道後肯定會愛上戲曲。

  但問題是現代生活節奏快了,而戲曲唱腔多半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很難為多數人接納。

  即便是在地方曲藝最強盛的時候,戲曲種類也存在著好像歷史上朝代更替一樣的自然規律,比如元雜劇沒落了,發展出來了明傳奇;雅部衰落了,花部就繁榮了。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就是地方戲中的方言問題。

  多數地方戲都適合自己的方言配套的,這很容易使一些觀眾聽不懂唱詞,也就不難理解的為什麼喜歡的人越來越少。

  劉清山就把這些民間的意見反饋,示意跟拍的國視記者把相關內容整理出來。

  這種學術性的資料備註,就不是他索要關心的問題了,而且自身的影響力也不夠,只能通過國視這樣的單位來反饋或是體現出來。

  今天的相聲並沒有採取劉清山之前的建議,由老郭帶著其他人演繹另一種版本的扒馬褂。

  而是他跟張文順和謙哥分別合作了一出傳統段子,前一段是《叫賣圖》,後一段是《學小曲》。

  不得不說,這兩個段子都把老郭穿透力極強的嗓音特點體現了出來,僅就這方面的能力而言,他就遠遠超過了如今絕大部分的新老相聲演員。

  他對於傳統戲曲和各種傳統曲藝演唱形式都很愛好,且自幼就不斷學習鑽研,今天在臺上展示的那些,恐怕只是他掌握的大量此類唱段中的一小部分。

  好多人詬病他唱什麼都有一股評劇、梆子味兒,你說他跑調吧,可大部分都還在調兒上。

  戲曲、曲藝的音樂有一定程式與內在規律,這是決定戲曲、曲藝味兒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種戲曲、曲藝之所以與另一種有所不同的原因。

  不跑調至少意味著他的演唱能夠遵循這個基本規律,至於對不對味兒的問題,那就是專業解讀的事情了,畢竟絕大多數的普通觀眾聽不出來,而這些人才是影響到曲藝能否復興的關鍵性問題。

  況且老郭就是在說相聲,他的相聲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面進行再次的創作,也正是有著傳統相聲來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才是其相聲能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這一點任何人不能否認。

  而且相聲的本身就是要進行表演,並且要把自己融入到每一段相聲裡面,這才是相聲的根本。

  他的語言特色裡面,以及在平時說話方面,會經常使用的一個點就是自己說話的自相矛盾,造成前後語言的笑點,讓觀眾有種猝不及防的驚喜。

  比如他在一場單口相聲裡面曾經說到過這麼一句:今天我給大家說個故事,這個故事距離現在不遠,家裡有老人的可以回去問問,這個故事在明朝正德年間。

  這個時候觀眾反應過來之後,就必然會心領神會地哈哈大笑。

  本來大家以為距離現在不遠就是幾年之間的事情,可是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卻又說到這是明朝的事情,前後的落差巨大,讓人猝不及防,不過卻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