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打戲的背後意義

  “我要打十個”這句臺詞,也就此成為了本片最經典、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刻。

  整個影片裡的打戲,劉清山設計的動作,簡練凌厲,打得過癮,武指風格卻又傾向飄逸、華麗,注重動作美感和背後的文化內涵。

  既把現代格鬥式的實戰技術表現得兇殘無比,又讓各門派的技術特點、個性表達了出來。

  從“為打而打”到“為何而打”,才是功夫片能否成為經典之作不可或缺的“穩”字當頭。

  所謂的“穩”即指故事的情節發展穩定,以往的大多數功夫片,為了能夠儘快地將劇情推進到打戲部分,往往會將故事的氛圍進行刻意的迎合。

  《葉問》裡的所有打戲,就是圍繞著劇情的自然發生,發生的突兀,卻緊扣劇情發展。

  在精彩的打戲也是需要完整的劇情來鋪墊的,這就是此片取得成功的要點之一。

  再就是這一版本的葉問是由劉清山親自來扮演,類似如一個打十個的震撼人心的場面就不存在虛假的成分了。

  為什麼?三年前的香江那場夜雨遭襲,劉清山面對的是更恐怖的近兩百人。

  那一晚的畫面都被街頭的兩個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了下來,也只有他最有資格出任這樣的1v10。

  不然這麼經典的打鬥場面,換成任何一名演員來扮演,就會被認為又犯了武打電影的老毛病:毫無遊走、毫無戰術地面對四面八方的對手,而對手一個一個上,其他人在外圍擺動作......

  原版上映之後,針對這場戲,就迎來了各方人士、各種譏諷的群嘲模式。

  這一版不僅換成了有實戰經歷的劉清山,他甚至為這場戲放棄了那種隨便擊打任何部位都能打暈的不合理,轉而更多地展示了一些關節技術和反覆打擊。

  電影裡1v多,都要面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大家不一起上,非要一個個送人頭?

  這個解釋也很簡單,因為搭檔真不是說的那麼容易。

  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嘗試下找幾個小夥伴在不指揮的情況下同時進攻一個目標,看同步率是多少,所以配合是比單人出擊難的。

  既然配合不好,那面對挑戰boss的行為,看著同伴進攻然後自己邊緣找機會偷襲也是很正常的思維。

  咱們說的那種齊刷刷一起上,能做好的恐怕只有經過訓練的軍隊吧?

  黑澀會、山賊什麼的,烏合之眾而已!

  只不過這些看似正常的試探、偷襲,很難有成功或者即便讓你打中一兩次,也根本對主角沒有影響,說到底都是為了故事服務。

  一個一個送人頭和主角光環是一樣的,都是大家對電影情節的戲言罷了。

  這麼拍太假?那咱拍一個“葉問,卒”,那不就更沒人看了不是嗎?

  更何況,劉清山對這一段的動作設計,敢於群戰就得具備一招制人,令其直接喪失戰鬥力的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