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令人瞠目結舌的國風說

  但這首歌的英譯內容,一樣會對英文語境的聽眾們帶來深深的震撼感,甚至很多人在同樣的被感動之餘,還會多出來歌詞居然還可以這樣寫的感慨來。

  旋律上口,氣勢磅礴,音色溫暖而激昂,這就是劉清山今天的表現。

  他在演唱中注入了深厚情感,唱出了歌中“小人物”的吶喊——每一個孤獨的英雄,不管是身處暗巷還是絕望,不管是逆風還是絕境,都能奮力為自己而戰,為夢想而戰。

  歌曲搭配他獨特的氣聲與深厚的聲線,如同在聽眾的耳邊傾訴,尤其是沙啞的部分,讓整個音色都脫離了平庸的所有屬性。

  整首聽下來,除了開頭有點歐美的意思,其他的感覺協調性超強,這也是它能夠在這邊一樣受歡迎的原因。

  但它沒有迎合一貫而來的歐美電子搖滾燃炸風格,有屬於自己的深情厚重風格。

  即使是在非華文語境裡,也能完美詮釋了核心立意,從一個很巧妙的角度入手,切分了這個看似宏大的主題,然後將其完美詮釋。

  爆點,燃點,淚點俱在的主題曲,搭配上被同樣因素填滿的電影劇情,在如此龐大的深刻主題之下,將它們融合得自然而生動,進而引發出人們對於英雄這個概念的更深入理解。

  劉清山用自己特有的中低音,通過紮實而富有磁性的演繹,帶領聽者一步步踏入電影的劇情當中,在聽眾耳邊傾訴了一個底層卑微小人物的孤勇雄心和不屈的精神。

  當然,這些效果與他的嗓子是脫不開關係的,彷彿天生的男中音嗓子的運用,造就了他天生就是用音樂講故事的人。

  如此的聲情並茂能滋生的故事與內容,支撐起了電影中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的英雄傳奇。

  其核心立意與眾多角色群像的氣質,都被這首華文語境的高燃單曲精準拿捏,也在鼓舞人心,唱出渴望的同時,還原了那些不是正統意義上的無名英雄之路。

  葉問在歷史上的確寂寂無名,即便是七八十年代由於李小龍的爆紅,而初登歷史舞臺,但短暫的名氣之後,就重歸於歷史的塵埃。

  而且圍繞著他還出現過很多不實的解讀,但除了那些被電影杜撰出來的英雄事蹟之外,現實中的葉問也確實斷然拒絕了敵軍的意圖拉攏。

  他在槍口刺刀下跟侵略者比武也是真實的,當時的生活也真的是窮困潦倒,度日如年。

  同時他在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詠春拳法發揚光大,就算是自己年事已高,並且身患重病,也要撐著演習一遍詠春拳的打法,讓人用相機錄下來。

  由此我們現在才有機會在網上看到葉問老爺子的珍貴影像,也能理解了如今的葉家兄弟為什麼會這樣堅持傳承地流傳下去。

  不據葉淳老爺子的說道,其實電影中的很多打戲都是假的,他的父親在世時,雖有一身高超的武藝,但是平時很少與人爭鬥。

  因此出手的次數也比較少,不過在《葉問1》中,曾經徒手扣下了手槍的轉輪,這倒是一件真事。

  正式的葉問,在晚清民國時期的華國武林頂多算是個二流高手,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