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孤兒院的生存問題

  這裡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一年日照時間更是在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

  剛剛抵達,劉清山就跟國視的節目組聯繫上了,只不過他們目前並不在就住的酒店附近,而是在位於城關區拉魯橋附近的一所孤兒院附近。

  那個叫做曲珍孤兒院的地方位於雪新村,是一個叫尼瑪的藏族人自己開辦的慈善性質的小學校。

  尼瑪院長起名曲珍孤兒院是為了紀念他去世的母親,曲珍老媽媽是一位充滿愛心的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在她教導下尼瑪開辦的這家孤兒院。ζΘν荳看書

  早在01年的時候,尼瑪還是一個英語導遊,當時看到很多藏族孩子都想學英語,他就租了納金路愛心幼兒園的一個場地開辦英語培訓班。

  三個月不到就吸引了90多個孩子來上學,一月每人該收25元學費。

  照理說應該收入不錯,但只有30多個孩子能交得起學費,其它的都沒交錢。

  為什麼呢?尼瑪和老師到學生家家訪,發現有些家裡窮得連被子都沒有,更不要說交學費了。

  於是尼瑪改變初衷,他只教交不起學費的孩子,沒曾想這時教育局出面了,說按規定尼瑪不能在幼兒園裡開辦這類學校。

  沒有辦法的尼瑪帶著十幾個孤兒,重新租了個房子,開始了創辦曲珍孤兒院的漫漫長路。

  在尼瑪和幾個義工老師的精心照料下,曲珍孤兒院的孩子們漸漸長大。

  慢慢地,曲珍孤兒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道,很多無家可歸的孩子都被介紹到這裡。

  孤兒院收養孩子主要憑居委會和村委會的介紹信,孩子越來越多,開支越來越大。

  於是乎孤兒院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是私人開辦的孤兒院,雖然多方求助,但始終得不到政府機關的認可,沒有一筆長期穩定的資助。

  很快,尼瑪就把自己做導遊賺來的所有積蓄花光了。

  幾十個孩子要吃要穿要上學,沒錢怎麼辦?

  尼瑪是個老實人,不太會做公關,實在沒錢交房租和吃飯的時候,他們的老師和孩子就會去拉薩的幾個大寺院的門口化緣,討點錢回來渡過難關。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下去,孤兒院的工作卻越來越忙,尼瑪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這裡,也沒什麼時間再去當導遊帶團了。

  已走過近6年風風雨雨的曲珍孤兒院現有孤兒62名,其中,年齡最小的孤兒僅有3歲,年齡最大的已滿18歲。

  有些孩子已經走上社會,但目前更多的孩子還是在學校上學,現在有38個孩子在拉魯小學,3個孩子在區實幼兒園,12個在私人開辦的童嘎語言學校,還有19個今年8月份就要上學。

  區政府和教育局對孤兒院還是很關心的,上公立學校的孩子的學費全免,可是每個孩子的學雜費還是需要院裡自己想辦法,校服什麼的有時候孩子上學的學校的老師會捐助一些。

  現在,孤兒院基本不再收養孩子,因為孤兒院的現狀實在不能支撐更多孩子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