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隱士 作品

第十六章 胡惟庸開始搞事了





若是用到童生試上,那就有點太不當人了。




畢竟,這就好比把高考題當中最難的一部分,全放到小學考試當中一樣,那會讓無數家庭跳腳罵孃的。




那就已經不是得罪士子或者沾染些怨氣的事兒了,那叫搗亂了。




所以,等到幾位副考官擬好試題送到胡惟庸面前,客氣的請他點評的時候,他例行公事一般的看了起來。




嗯,經義題、公文、寫詩,都是最傳統的考試題。




這種考題,並不講究什麼推陳出新,反倒是隻求一個穩妥。




其實別看後世人都在罵科舉考試何等的黑暗何等的枯燥,可實際上,在整個封建時代,已經沒有比科舉更好的上升渠道了。




胡惟庸看著手裡的考題就明白,經義題,考的是士子對於書本的瞭解,同時也是考察學生的核心思想以及思維能力。




這裡面其實並不是說你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就行了,或者說,將文言文翻譯出來,那種是教書先生的考核內容。




到了科舉的門檻,考核的更多的還是能力、心性、思維這些。




而公文寫作就不用說了,哪怕後世國考的時候,仍舊有申論這一門呢。




只不過大明時期的公文寫作,那是有著嚴格行文格式及遣詞造句要求的。




這同樣也是對能力的考核,畢竟一旦殿試通過成為進士的話,那可就一夜之間完成了身份轉換,得成為一名官員了。




大明可沒有什麼官員培訓之類的玩意兒,所以,科舉就是要逼著這些人還沒考上之前先把這些東西給自己學好。




學不好?




學不好那就別來!




所以,看著眼前的試卷,結合記憶當中歷次科考的考題,算得上是四平八穩。




對於胡惟庸來說,這基本就對了。




但是,還有點不夠。




雖然這些題有了點大明中後期八股那味道了,可難度還是太低了點。




這不行!




雖然胡惟庸版的完整試題,只有進京參加會試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可如今童生試的時候,也得讓一眾士子們提前嚐嚐味道,感受一下強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