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式科舉

 臨行前的趙昺又參觀了新建的水泥廠。 

 一個個高聳的煙囪拔地而起,廠房內工人們正在忙碌著。 

 燒製水泥其實並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當不知道辦法的時候,這玩意兒很難,當知道方法的時候,也就是反覆多試驗嘗試幾次的事。 

 華夏古代是沒有水泥的,古代的建築物用石灰砂漿或者糯米石灰來砌城牆的。石灰砂漿使用的時間更長一些。 

 唐代以前,人們又發明了把糯米湯倒入石灰砂漿裡面,這樣強度遠遠超過單純的石灰砂漿。 

 明朝的長城就是用糯米石灰砂漿建造的,屹立數百年,異常堅固。 

 十八世紀,英國佬發現石灰硬化過程中必須加入黏土。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佬研製出來用石灰石和粘土一起燒製而成的水泥,從此改變了整個建築業。 

 “兩磨一燒”是生產水泥的基本套路,首先要把水泥的生產原料石灰石、鐵礦石、煤、粘土等進行破碎,再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配比。 

 在經過1500攝氏度的高溫燒製,高溫使得原料產生化學反應,接著水泥基本就成形了。 

 最後一步就是打磨,主要是將水泥熟料磨成大小合適的的顆粒狀。 

 以便增大其水化面積,加速水化速度,滿足水泥漿體凝固和硬化的要求。 

 科技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窗戶紙沒有捅破的時候,覺得不可思議,不可想象。 

 等把這層窗戶紙捅破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也就這麼回事。 

 趙昺一次次地捅破各行各業中的那一層窗戶紙,造就了整個瓊州領先數百年的科技發展。 

 此時的瓊州,在趙昺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數百年的跨越,遙遙領先於全球的存在。 

 科技也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新的造紙術使得瓊州紙價大跌。 

 法國利用留學生偷學歐洲造紙中難以解決的漂白技術。 

 那已經是一生作詩超過四萬餘首詩的“圖章皇帝”二十一年(1756年)時候的事情了。 

 可見,歐洲除了火器之外,啥也不是的玩意兒。 

 還是那句話,在連紙都沒有的同時期的歐洲算個蛋蛋! 

 嗯,達芬奇(1452—1519)在地上畫蛋蛋? 

 關於達芬奇畫蛋蛋的故事,人人皆知。 

 小學語文課文《畫雞蛋》,講述了達芬奇從小畫蛋蛋的故事,畫了一個又一個,終於有一天達芬奇無論畫什麼,都畫得又快又像。 

 (據說是有這個故事的,也有一種說法這個故事是國產的。) 

 趙昺甚至還查看了用水泥砌成的一塊方形“大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