媌吃魚 作品

第90章 江湖風雲起,帝居九重霄

 而太尉府、樞密院和大司馬、五軍都督府,則是兵事堂的配套,分別瓜分大秦軍伍的後勤、訓練、兵甲、賞罰和將兵、調兵等權力。 

 現如今,樞密院的架構已經成熟,武安君公孫起,也是時候該功成身退,晉升“太尉”當個吉祥物了。 

 順便還能負責興辦武學,為大秦培養將星,輸送軍事人才,為大秦的“再次偉大”,貢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樞密院如今掌管軍伍後勤、賞罰和考核之事,恰好可交給帝黨負責。 

 而且最好是從文官中選擇樞密使,人為地製造“文武對立”的制衡模式。 

 而大司馬則為武臣“副帥”,僅次於太尉,相當於御史大夫之於丞相,負責訓練、兵甲之事,名義上領導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則負責將兵、統兵之權,接受太尉府、大司馬和樞密院的三重監督,但只聽命於帝主。 

 最重要的調兵權,當然是“唯有帝主,才能作威作福”啦。 

 非得帝主親自賜下虎符,軍伍大將才能調動麾下兵馬。 

 否則,擅動甲士超過十人者,斬立決;超過百人者,夷三族。 

 而且還能通過新增的太尉府、大司馬等機構,“杯酒釋兵權”,將諸多權貴的“私兵”、“部曲”都收歸國有。 

 如此一來,軍伍版的群相制度,也算是初見雛形。 

 政事堂與兵事堂文武並立,互相掣肘監督,分割諸般權柄,從制度上杜絕權臣隻手遮天的出現。 

 唯有帝主高居九重、居中調和陰陽,掌控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毋須困頓於繁瑣的事務當中。 

 待得這些改制完成,大秦帝主的威權,便會被加強到極致。 

 同時對帝主本人的能力與要求,卻又降低到了極致。 

 哪怕是連出三代中庸之主,也絕不會有損公族、帝室的權力,更不會對天下造成特別大的影響,真正做到了“垂拱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 

 除此之外,御史臺也是姜承乾接下來改制的一個重點。 

 在相權、軍權都被嚴重分割的現在,規模龐大、職權臃腫的御史臺,儼然已經有些不合時宜,相當於一個小號的丞相府。 

 所以,姜承乾準備在御史大夫之下,再設御史中丞、左右都御史等職位,以掣肘、制衡御史大夫。 

 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建立新的監察機構,與黑冰臺一起,削弱、瓜分御史臺的監察之權。 

 在朝堂改制、鼎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後續的人才,以填補新出現的權力空缺,維持、增強大秦國運,以及大秦軍伍的戰鬥力。 

 如此種種,千頭萬緒,繁瑣至極。 

 但在姜承乾的心裡,卻猶如掌上觀紋一般,一切都洞若觀火。 

 又好似庖丁解牛,將其分割成一個個節點,按部就班地推行。 

 “治大國如烹小鮮,朝堂鼎革還得徐徐圖之,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姜承乾心中暗忖,念動間宣紙湮滅,不落半個文字。 

 隨著朝堂中的鼎革穩步推進,姜承乾終於也能抽出身來,給自己無聊的生活找點樂子了。 

 馬踏江湖,就從“大秦武經”開始吧。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是閱覽帝庭武庫,掌握大秦帝室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