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做事方式

 徵收中,僅對礦場徵稅,礦主徵稅,不對礦夫,坑夫等底層勞動力征稅,更嚴禁勒索敲詐礦主,巡礦御史負責監督,徵收過程中務必標明每筆稅款的來源,即在何處徵稅,向何人徵稅,具體徵收多少,都要寫的清清楚楚。 

 運送麼,戶部在收稅前去各地礦場,同巡礦御史,巡礦總理統計出具體數額,派官吏巡礦御史送回京城交給稅務總局審核,後由都察院派御史同錦衣衛監督地方駐軍將利潤運送回京,最終由大理寺,稅務總局,審計局三方審核,另外,反貪總局官吏不定時抽查,那部分出錯,上懲第一負責人,下罰主要負責人。” 

 非他不信任百官,故意浪費官吏精力。 

 實乃萬曆朝礦稅制造出一批暴發戶,因為錦衣衛和宦官不會動手收稅挖坑,所以大多僱傭當地無賴去幹。 

 這群地痞無賴又是挖礦又是勒索,因此他們分走部分利益,礦稅集中到州府,當地官吏又分走部分利潤,解送回京前負責收稅的錦衣衛和宦官亦分走部分辛苦費,回到京城,官吏,宦官清算入庫時,又分走部分利潤。 

 最後落到皇帝手中的礦稅能有總數一成都是奇蹟。 

 大明官吏文秉,在他的《定陵注略·內庫進奉》記載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礦監稅使向內庫進奉銀兩數字,包括其他黃金、珍珠等物品。 

 十年之中,不計金量,共進奉內庫五百六十九萬兩白銀,每年平均進奉近五十七萬兩白銀。 

 《明神宗實錄》與《定陵注略》相比較,實際數字上述白銀是進奉數字的三倍,統一估算為每年白銀一百七十一萬兩白銀。 

 所以,十年間進奉內庫白銀達一千七百一十萬兩白銀,更多礦稅落入經手的官吏,宦官,錦衣衛、地痞無賴手中。 

 以宦官孫朝,馬堂上繳三成,私自扣留七成來估算,這個數字超過朝廷收入的兩三倍,甚至高達五六千萬,更甚者,有學者估算被貪汙走的錢財高達上億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