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389章 李繼岌出征党項

高臺之上,李紹榮身著軍服,肩上的四顆金星,已經變成五顆。

 而周光輔和李彥卿肩上扛著的,是青銅鼎的圖案,為一鼎;

 李存審和李存進,扛二鼎;

 李繼岌自己,扛三鼎!

 李繼岌把自己的親衛軍師長廖凡成派來,擔任第六軍的軍長,補了李紹榮空出來的位置!

 大光顯經過一個月的休整,完成了兵力補充和彈藥準備,前往朔方,與李繼岌、夏魯奇會合。

 經過此次大戰,契丹已經可以說消失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了。

 遠處大漠,子弟軍再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物資封鎖,相信他們堅持不了多少年。

 李繼岌從成都出發,先派遣武璋攻取通州(四川達縣),讓李仁罕派一個團去鎮守,武璋攻下通州後,到利州與大軍會合。

 來到利州(廣元),經過與師長們商量,派廖凡成進取興元(漢中)、邢險峰進攻鳳州(陝西鳳縣),一路來到秦州(今甘肅秦安縣)。

 後唐守將劉遂清聽聞子弟軍大軍來攻,根本不猶豫,率領三泉、西縣、金牛、桑林的守戍士卒東逃長安,把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以南的城鎮全部放棄,留給了子弟軍。

 同月,階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刺史趙澄投降子弟軍。

 這些地方,都讓李仁罕的第十一軍鎮守。

 大軍一路到達方渠(今甘肅慶陽市環縣),羌族人的地界。

 此時活動在甘肅、青海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

 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

 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末亂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保存和發展。

 青剛峽(即青岡嶺,在今甘肅環縣西北),吐蕃野利、大蟲二族幾千個營帳,分佈在廣袤的沙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