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349章 大理段氏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因位於六詔之南,故名南詔。 

 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 

 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 

 一百多年後,南詔國不再奉大唐為正統,數次進攻四川。 

 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 

 蠻酋逃往安南。866年六月,高駢到達交州,取得多次勝利,平定安南。 

 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 

 875年,高駢率五千人渡江,到達南定,大破南詔軍。 

 高駢又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眾,包圍交趾城。高駢督送回成都,斬之。 

 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稱為平夷軍; 

 又築城於沐源川,都處於南詔與西川之間的要地,各置兵數千鎮守,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爭,宋威、高駢等率唐軍數次大破南詔軍。 

 南詔"屢覆眾,國耗虛", 甚至到了徵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而讓婦女代替男子耕種的地步。 

 乾寧四年(897年),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說"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王建認為南詔沒資格得到詔書。 

 南詔國與唐朝作戰,要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等淺蠻部族。 

 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 

 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洩露軍機,都被王建殺死。 

 乾寧四年(897年),唐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 

 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鄭買嗣起兵殺死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鼎盛時期,大長和國的疆域包括今雲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貴州西部,以及緬甸北部那加山脈和薩溫江以東、寮國(老撾)北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