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110章 科學啟蒙

 那個學員道:“那就只能增加被稱量物的重量了!” 

 李繼岌大笑道:“好好好!你發現最重要的問題了!” 

 李繼岌:“現在請這位同學上來,咱們一起用實踐的方法來發現規律!” 

 李繼岌準備一開始就給這些學員灌輸‘實證科學’的思想,培養他們追根問底的思維習慣,對不理解的事物先提出一個假設,然後證明它,從而發現世間萬物中隱藏的運行規律。 

 李繼岌:“這是本世子提前準備好的重物,從二斤到十斤,共九個。 

 秤砣就一個,是二斤的。 

 這裡有一張表格,左邊一欄代表秤砣,有兩列數字,一列是秤砣重量,另一列是秤砣所處的位置; 

 右邊一欄也是如此。 

 你每稱量一次,就填好左右兩欄裡的數字。” 

 該學員非常興奮,能跟世子同臺,實踐驗證,發現機密,是何等榮耀的事! 

 試驗做完,李繼岌讓該學員把數字寫在黑板上(刷了墨汁的大木板,粉筆是用石灰做的),讓所有學員分析這些數字。 

 忽然,那位做實驗的學員喊了起來:“我發現了!我發現了!” 

 李繼岌也非常高興,這可是個人才啊! 

 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學生劉洪!” 

 李繼岌很高興,說道:“那你跟大家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劉洪對臺下的學員說道:“大家請看這些數字,有一個定數,秤砣的重量和位置相乘有個一得數; 

 被稱量物的重量和它的位置相乘,也有一個得數,並且,這兩個得數是相同的!” 

 說完,滿懷期待地看著李繼岌! 

 在眾學員恍然大悟的驚呼聲中,李繼岌說道:“劉洪同學說的非常對! 

 這個定數,有個專屬的稱呼,叫力矩,就是重量和距離相乘得到的乘數!根據中國古代史料的記載,中國早在春秋早期就已經流傳“九九乘法表”了。 《說苑·尊賢》記載了齊桓公設庭燎招賢的故事。其中就說到其中有一個東野鄙人“以九九之術見”,對此,齊桓公報以鄙視的態度,認為“九九何足以見乎?”。這裡的九九之術也就是今天的“九九乘法”。戰國時代的文獻,如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提到的“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就是乘法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