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喜 作品

第332章 亮子下山

 大興安嶺為數不多的夏天,生產隊的農活不忙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想著法兒的利用周遭大山老林的資源,起早貪黑貼補家用,爭取到年根兒,小日子能過起來。 

 離著紅旗林場有個二十來裡地的一個屯子叫孫油坊的。 

 華夏三大移民潮: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 

 早些年關里人在東北落腳後,人越聚越多,從起初的三五家到幾十戶人家逐漸地形成一個屯,屯與屯之間距離不過二三里,十個八個屯又組成了一個村;十個二十個村又組成一個鄉或鎮。 

 他們各自把自己在關里老家的拿手技術在東北發展成形。 

 釀酒的叫燒鍋,榨油的叫油坊,制粉條、粉皮的叫粉坊,冶煉製造鐵製農具的叫鐵匠爐,燒製加工磚、瓦、缸、碗、盆的叫窯,開旅館的叫大車店。 

 於是以主人的姓氏形成了姚燒鍋、孫油坊、董粉坊、胡家爐、王家窯、鞠家店等村屯,還有孩子唸書的私塾叫學坊。 

 單單這紅旗林場就有闖關東的關外人,還有本地的原住民,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大雜燴。 

 孫油坊這屯鋪是坐北朝南,緊挨著太平山延伸出來的溝塘子,屬於一個大陽坡腳下。 

 到了這時候家家戶戶種完地,像姑娘小媳婦,還有這些個歲數大一點的婦女嬸子,上山都得去攬菜。 

 猴腿兒、水蕨菜、驢蹄菜、山茄子,各種榛蘑那是應有盡有。 

 特別是猴腿跟水蕨菜,擱山上採完以後 到家擱開水一焯,把它揉搓晾乾之後。 

 到了冬天前拿這猴腿拌個小熗拌菜、蘸個大醬,或者這水蕨菜熬點土豆,那要是擱點肉皮,配上小酒,那滋味老帶勁兒了。 

 擱這孫油坊有這麼一位大姑娘,叫蔣金鳳,那長的真帶勁兒,漂亮不說人也勤快,不論產地嘎地,一般的大小夥子攆不上人家。 

 到了秋天打個山核桃塘李子,採個山裡紅還能上樹,那身手麻溜兒的。 

 平時縫縫補補的針線活手藝還好。 

 自然而然在這個孫油坊,那些個大小夥子瞅見她都是通紅通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