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喜 作品

第262章 跑山規矩

 等張初一回到榆樹屯,先把姐夫蘇永旺食堂收肉的事跟師傅張春福說了。 

 “初一,增加點收入也好,你們都是半大小子,用錢的地方多。 

 師傅這次不能陪你了,狗俺也得帶走,和段老爺子約好了,上永豐村喊上孫老弟我們仨得去個老醃子,估麼著得來回一個月。 

 往常教你的都是冬天的跑山規矩,現在師傅再把重要的告你一遍。 

 文人有文道,武人有武道,槍亦有槍道。 

 用槍之道,並不在乎“準”,時間長打的多了,槍管都直溜兒。 

 咱這一門的用槍之道,是“五打五不打”和“三要三不要”。 

 跑山掐槍,並非見物就打,還得依個章法,那就是: 

 打動不打靜,打活不打死,打高不打低,打遠不打近,打單不打群,打公不打母。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專打地上跑著的,天上飛著的;不打地上趴著的,樹上蹲著的。 

 你像俺們這一輩,從小練就的是打活靶,從不打死靶。 

 俺小時候學的規矩多,開槍只能“打順風”、“打手勢”、“打活眼”,不能“打死樁”、“架勢”、“打定眼”獵物中了槍子兒,無論死傷,都稱之“死了”,即無路可逃了,不準再開槍,無論對大小獵物都如此。 

 一則為了節省火藥、槍子兒,二則為了保護皮毛和野味。 

 這條你不用管,自從過了那三年缺吃少喝的日子,早就沒打定眼一說了。 

 再一個,當初沒這麼好的傢伙事兒,拿貨跑山的都是“三大件”,即獵槍、火藥、槍子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土式製造法。 

 比如槍子兒,那會將破鐵鍋、爛犁鏵砸成碎塊,放入耐火砂罐裡燒融,將鐵水滴成珠,冷卻後便是槍子兒。 

 大的如碗豆,小的似綠豆,如同現在的滾珠。 

 打鳥類,則在槍筒裡裝小槍子兒;打小獸,則裝大槍子兒;打猛獸,則裝特製的“碼子”,形似步槍彈頭。 

 小槍子兒要裝幾十粒,大槍子兒裝幾粒,碼了則只裝一粒。 

 現在你們趕上了好時候,殼子好多供銷社都有賣的,好的五六毛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