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喜 作品

第28章 站樁大法

 “呀呵,初一也來咧,正好,你倆準備準備,額先叫你們站樁,張老漢非得讓我上午叫你們端槍,就不得,咱就反著來,氣死他!” 

 段大夫背個小手先是看了看顏紅軍劈的柴火,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才從屋子裡搬出一把太師椅,端著個大茶缸,從院子角落裡找了根細木棍,招呼哥倆開始站樁。 

 站樁即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目的在於如木樁有根穩定,而非不動傻站,是華夏武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代武術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視,如馬步樁,在少林武術和一些南派拳種中,就將其作為一種基礎性訓練。 

 所謂“未習拳,先站三年樁”,在內家拳中堅形意拳中,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說,而在一些年輕的拳種如大成拳、盧式結構中,更是將站樁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 

 站樁的變異形式有多種,如:扎馬(是在我國南方武術中的稱呼),三體式(是北方在形意拳中的稱呼)等。站樁的流派很多,有中醫樁法、峨眉樁法、武當樁法、少林樁法等。其形式分為躺樁、坐樁和站樁。 

 站樁是咱華夏武術區別於西方搏擊術的一大特色,綜觀西方搏擊術,其基本上都是著重於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體的訓練,訓練方式不外乎負重練習以求得體格的強化,以供搏擊所用,即所謂“外強”; 

 而華夏武術則更著重於“內調”,即內部機理的調整和用力習慣的養成,講究以固有體態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所以西方拳手大都體形彪悍,爆發力強,而中國的內家好手往往體格偏瘦,但一擊之下,攻擊力卻極強。 

 大部分拳學體系,都把站樁作為一項基礎性訓練,就如大成拳,70%的時間都放在站樁上,在站樁的基礎上再進行試力、走步、發力。 

 “段老,這個和扎馬步是不是類似?” 

 張初一對站樁還是很嚮往的,上一世刷那個短視頻看到通背拳博主用手開瓶子,砸核桃。 

 這一世有機會學習傳統武術,尤其看段老爺子一把年紀還能分的清寡婦正反面,別的不說,腰好才是真的好! 

 “差不多,額自己的功夫你們不適合,三十年小成,練功時間長,重長生。 

 額教你們的是渾圓樁,額那會在晉西北遇到一個少林寺俗家弟子,他那一手橫練功夫正適合你們這膀大腰圓的山東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