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憤怒的獅子 作品

第224章 民族英雄錄第二部(七)

 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經過激戰,長安城收復,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

 其餘叛軍相繼投降,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

 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

 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

 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

 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如此昏饋之舉,使大唐徹底失去重回盛世的機會。

 二十年,人生有幾個二十年?而這二十年時間吐蕃休養生息捲土重來!

 李晟再度起用時,年逾古稀,再也無法親自上陣殺敵,只能出謀劃策。

 最後於貞元九年,病逝。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

 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後世角度去看唐史,太多遺憾了。

 李晟滔天功績卻被遺忘的頂級名將,于謙為大明再謀200年江山相比較,于謙是大明朝續命之臣。

 可是于謙和李晟比起來呀還稍遜一籌,李晟救國家於水火,挽社稷之將傾,護大唐之一統。

 在李晟38歲的時候,唐德宗正在奉天瑟瑟發抖。換成任何朝代史書上都會說天下大亂,甚至會說唐皇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天下節度使每一個都心懷鬼胎,坐擁重兵都不肯救援。此時的唐王朝可謂是一盤散沙,東漢末年也不過如此。

 如果這個時候李晟自領一軍脫離唐王朝的掌控絕對是能夠打下最大的地盤,並且自立稱帝但是李晟沒有。

 有能力反叛的人沒有反叛就是真正的忠君愛國。

 李晟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攻克京師,班師回朝,請唐德宗做到龍椅之上。

 此等功績古往今來有幾人可以做到?唐王朝在分崩離析的時候遇到了李晟是上天垂憐!

 李晟也沒有辜負歷史交給他的重擔,再一次將維持了唐王朝的統一,40歲李晟就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唐皇給高官俸祿,改封西平郡王,行營副元帥,掌管天下兵馬。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李晟是有著雄心壯志的,李晟從自己的祖輩那裡聽到唐玄宗時期大唐軍隊兵臨天下的時候,就想重振當時的雄風。

 並且李晟是完全有能力帶領唐軍恢復大唐盛世的,是完全有能力將唐軍帶領到香山寺戰役之前的鼎盛時期的。

 自古君王都害怕功高震主,李晟此時可不叫功高震主了,相當於再創了一個大唐王朝。

 天下都是由李晟打過來的,此時,李晟只需要黃袍加身就可以早趙匡胤一步。

 所以唐德宗坐立不安,只能聽信讒言,庸主配不上李晟的才華。

 唐德宗直接給李晟放了二十年的長假,二十年之內沒有人知道李晟是怎麼度過的。

 等到李晟再次被任命的時候已經60歲了,德宗冊封李晟為太尉,中書令這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天下的軍權。

 可是時代已經變了,這已經不是屬於李晟的時代了。

 當時朝堂上的聲音都是支持吐蕃求和,相信吐蕃求和能夠帶給國家太平。

 所以20年的時間沒有進攻吐蕃,沒有騷擾吐蕃,二十年的時間足夠讓吐蕃休養生息。

 而且這一代的青壯對於唐朝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吐蕃背棄合約,李晟六十歲吐蕃撕毀了合約。

 所謂的和平只不過是弱者向強者乞討的一段苟延殘喘時間罷了。

 一旦弱者的實力慢慢變強便會去挑釁強者,吐蕃又一次捲土重來。

 如果二十年沒有荒廢,二十年繼續東征西戰。

 如果這二十年,唐德宗能夠聽從李晟的建議,恐怕大唐還有機會回到曾經最為繁盛的時代,可是一切都晚了。

 漢武帝之所以被稱為漢武帝是因為上天給了他一張牌他就用了,不管是衛青,霍去病還是霍光!每一張牌漢武帝都物盡其用,所以劉徹成為了千古一帝。

 而唐德宗之所以不是中興之主,那就是李晟這樣一個能夠匡扶社稷的名將,能夠帶領大唐重回盛世的名將,就這樣棄之不用,真是可悲啊!

 只是希望李晟這樣的歷史名將,不要被淹沒在茫茫歷史之中。”

 天幕盤點完李晟,萬界之中古人們陷入了沉思,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唐太宗,高宗,武周,這幾位帝王徹底怒了。

 “混帳!蠢笨如豬!這唐德宗是何人?朕要抽死他!”李淵幾乎要暴走了。

 “吐蕃!又是吐蕃,該死的,李晟?再造大唐?不會是隴西李氏吧?”唐太宗隨口問道。

 朝堂上,貞觀年間一眾文武:“問我們?有用嗎?”心裡吐槽,卻沒人回答。

 唐高宗,武周時期則是恨得牙癢癢。然而發現什麼也幹不了,不過他們所在位面上的吐蕃要倒黴了。

 唯一能做的是連線武珊珊,詢問一下情況。

 他們手中的小屏幕顯示,連線中……?然後,沒有然後了。

 而現代社會,武珊珊與林楓外出一日遊去了。

 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

 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裡的敵人。

 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銳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直接進攻這裡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

 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經過激戰,長安城收復,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

 其餘叛軍相繼投降,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

 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

 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

 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

 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如此昏饋之舉,使大唐徹底失去重回盛世的機會。

 二十年,人生有幾個二十年?而這二十年時間吐蕃休養生息捲土重來!

 李晟再度起用時,年逾古稀,再也無法親自上陣殺敵,只能出謀劃策。

 最後於貞元九年,病逝。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

 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後世角度去看唐史,太多遺憾了。

 李晟滔天功績卻被遺忘的頂級名將,于謙為大明再謀200年江山相比較,于謙是大明朝續命之臣。

 可是于謙和李晟比起來呀還稍遜一籌,李晟救國家於水火,挽社稷之將傾,護大唐之一統。

 在李晟38歲的時候,唐德宗正在奉天瑟瑟發抖。換成任何朝代史書上都會說天下大亂,甚至會說唐皇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天下節度使每一個都心懷鬼胎,坐擁重兵都不肯救援。此時的唐王朝可謂是一盤散沙,東漢末年也不過如此。

 如果這個時候李晟自領一軍脫離唐王朝的掌控絕對是能夠打下最大的地盤,並且自立稱帝但是李晟沒有。

 有能力反叛的人沒有反叛就是真正的忠君愛國。

 李晟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攻克京師,班師回朝,請唐德宗做到龍椅之上。

 此等功績古往今來有幾人可以做到?唐王朝在分崩離析的時候遇到了李晟是上天垂憐!

 李晟也沒有辜負歷史交給他的重擔,再一次將維持了唐王朝的統一,40歲李晟就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唐皇給高官俸祿,改封西平郡王,行營副元帥,掌管天下兵馬。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李晟是有著雄心壯志的,李晟從自己的祖輩那裡聽到唐玄宗時期大唐軍隊兵臨天下的時候,就想重振當時的雄風。

 並且李晟是完全有能力帶領唐軍恢復大唐盛世的,是完全有能力將唐軍帶領到香山寺戰役之前的鼎盛時期的。

 自古君王都害怕功高震主,李晟此時可不叫功高震主了,相當於再創了一個大唐王朝。

 天下都是由李晟打過來的,此時,李晟只需要黃袍加身就可以早趙匡胤一步。

 所以唐德宗坐立不安,只能聽信讒言,庸主配不上李晟的才華。

 唐德宗直接給李晟放了二十年的長假,二十年之內沒有人知道李晟是怎麼度過的。

 等到李晟再次被任命的時候已經60歲了,德宗冊封李晟為太尉,中書令這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天下的軍權。

 可是時代已經變了,這已經不是屬於李晟的時代了。

 當時朝堂上的聲音都是支持吐蕃求和,相信吐蕃求和能夠帶給國家太平。

 所以20年的時間沒有進攻吐蕃,沒有騷擾吐蕃,二十年的時間足夠讓吐蕃休養生息。

 而且這一代的青壯對於唐朝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吐蕃背棄合約,李晟六十歲吐蕃撕毀了合約。

 所謂的和平只不過是弱者向強者乞討的一段苟延殘喘時間罷了。

 一旦弱者的實力慢慢變強便會去挑釁強者,吐蕃又一次捲土重來。

 如果二十年沒有荒廢,二十年繼續東征西戰。

 如果這二十年,唐德宗能夠聽從李晟的建議,恐怕大唐還有機會回到曾經最為繁盛的時代,可是一切都晚了。

 漢武帝之所以被稱為漢武帝是因為上天給了他一張牌他就用了,不管是衛青,霍去病還是霍光!每一張牌漢武帝都物盡其用,所以劉徹成為了千古一帝。

 而唐德宗之所以不是中興之主,那就是李晟這樣一個能夠匡扶社稷的名將,能夠帶領大唐重回盛世的名將,就這樣棄之不用,真是可悲啊!

 只是希望李晟這樣的歷史名將,不要被淹沒在茫茫歷史之中。”

 天幕盤點完李晟,萬界之中古人們陷入了沉思,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唐太宗,高宗,武周,這幾位帝王徹底怒了。

 “混帳!蠢笨如豬!這唐德宗是何人?朕要抽死他!”李淵幾乎要暴走了。

 “吐蕃!又是吐蕃,該死的,李晟?再造大唐?不會是隴西李氏吧?”唐太宗隨口問道。

 朝堂上,貞觀年間一眾文武:“問我們?有用嗎?”心裡吐槽,卻沒人回答。

 唐高宗,武周時期則是恨得牙癢癢。然而發現什麼也幹不了,不過他們所在位面上的吐蕃要倒黴了。

 唯一能做的是連線武珊珊,詢問一下情況。

 他們手中的小屏幕顯示,連線中……?然後,沒有然後了。

 而現代社會,武珊珊與林楓外出一日遊去了。

 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

 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裡的敵人。

 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銳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直接進攻這裡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

 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經過激戰,長安城收復,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

 其餘叛軍相繼投降,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

 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

 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

 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

 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如此昏饋之舉,使大唐徹底失去重回盛世的機會。

 二十年,人生有幾個二十年?而這二十年時間吐蕃休養生息捲土重來!

 李晟再度起用時,年逾古稀,再也無法親自上陣殺敵,只能出謀劃策。

 最後於貞元九年,病逝。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

 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後世角度去看唐史,太多遺憾了。

 李晟滔天功績卻被遺忘的頂級名將,于謙為大明再謀200年江山相比較,于謙是大明朝續命之臣。

 可是于謙和李晟比起來呀還稍遜一籌,李晟救國家於水火,挽社稷之將傾,護大唐之一統。

 在李晟38歲的時候,唐德宗正在奉天瑟瑟發抖。換成任何朝代史書上都會說天下大亂,甚至會說唐皇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天下節度使每一個都心懷鬼胎,坐擁重兵都不肯救援。此時的唐王朝可謂是一盤散沙,東漢末年也不過如此。

 如果這個時候李晟自領一軍脫離唐王朝的掌控絕對是能夠打下最大的地盤,並且自立稱帝但是李晟沒有。

 有能力反叛的人沒有反叛就是真正的忠君愛國。

 李晟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攻克京師,班師回朝,請唐德宗做到龍椅之上。

 此等功績古往今來有幾人可以做到?唐王朝在分崩離析的時候遇到了李晟是上天垂憐!

 李晟也沒有辜負歷史交給他的重擔,再一次將維持了唐王朝的統一,40歲李晟就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唐皇給高官俸祿,改封西平郡王,行營副元帥,掌管天下兵馬。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李晟是有著雄心壯志的,李晟從自己的祖輩那裡聽到唐玄宗時期大唐軍隊兵臨天下的時候,就想重振當時的雄風。

 並且李晟是完全有能力帶領唐軍恢復大唐盛世的,是完全有能力將唐軍帶領到香山寺戰役之前的鼎盛時期的。

 自古君王都害怕功高震主,李晟此時可不叫功高震主了,相當於再創了一個大唐王朝。

 天下都是由李晟打過來的,此時,李晟只需要黃袍加身就可以早趙匡胤一步。

 所以唐德宗坐立不安,只能聽信讒言,庸主配不上李晟的才華。

 唐德宗直接給李晟放了二十年的長假,二十年之內沒有人知道李晟是怎麼度過的。

 等到李晟再次被任命的時候已經60歲了,德宗冊封李晟為太尉,中書令這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天下的軍權。

 可是時代已經變了,這已經不是屬於李晟的時代了。

 當時朝堂上的聲音都是支持吐蕃求和,相信吐蕃求和能夠帶給國家太平。

 所以20年的時間沒有進攻吐蕃,沒有騷擾吐蕃,二十年的時間足夠讓吐蕃休養生息。

 而且這一代的青壯對於唐朝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吐蕃背棄合約,李晟六十歲吐蕃撕毀了合約。

 所謂的和平只不過是弱者向強者乞討的一段苟延殘喘時間罷了。

 一旦弱者的實力慢慢變強便會去挑釁強者,吐蕃又一次捲土重來。

 如果二十年沒有荒廢,二十年繼續東征西戰。

 如果這二十年,唐德宗能夠聽從李晟的建議,恐怕大唐還有機會回到曾經最為繁盛的時代,可是一切都晚了。

 漢武帝之所以被稱為漢武帝是因為上天給了他一張牌他就用了,不管是衛青,霍去病還是霍光!每一張牌漢武帝都物盡其用,所以劉徹成為了千古一帝。

 而唐德宗之所以不是中興之主,那就是李晟這樣一個能夠匡扶社稷的名將,能夠帶領大唐重回盛世的名將,就這樣棄之不用,真是可悲啊!

 只是希望李晟這樣的歷史名將,不要被淹沒在茫茫歷史之中。”

 天幕盤點完李晟,萬界之中古人們陷入了沉思,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唐太宗,高宗,武周,這幾位帝王徹底怒了。

 “混帳!蠢笨如豬!這唐德宗是何人?朕要抽死他!”李淵幾乎要暴走了。

 “吐蕃!又是吐蕃,該死的,李晟?再造大唐?不會是隴西李氏吧?”唐太宗隨口問道。

 朝堂上,貞觀年間一眾文武:“問我們?有用嗎?”心裡吐槽,卻沒人回答。

 唐高宗,武周時期則是恨得牙癢癢。然而發現什麼也幹不了,不過他們所在位面上的吐蕃要倒黴了。

 唯一能做的是連線武珊珊,詢問一下情況。

 他們手中的小屏幕顯示,連線中……?然後,沒有然後了。

 而現代社會,武珊珊與林楓外出一日遊去了。

 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

 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裡的敵人。

 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銳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直接進攻這裡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