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憤怒的獅子 作品

第102章 十大帝王(八)

 後面發生的事,他哪會知道,更何況李世民,李治不也沒想到嗎?

 這時天幕盤點開始了:

 “盤點史上【十大帝王】

 他是明朝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人,也是歷史上唯一以皇帝身份封狼居胥的人。

 他五徵漠北,派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皇帝。

 笫四位:大明王朝,永樂大帝朱棣。

 朱元璋:“老四怎麼成功的?這不可能!

 咱都防著藩王造反,咱標兒人呢?”

 “爹,這不能怪我,借我十個膽也不敢造大哥的反。”

 朱棣還想解釋,被武珊珊阻止:“你解釋沒用,看盤點一切都清楚了。”

 朱元璋:“咱就看看,你這小兔崽子怎麼當上皇帝的。”

 天幕繼續介紹中: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

 元末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

 當時,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的文書。

 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至正二十七年,舊曆年底,朱元璋將在下一年稱帝。

 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廟,為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

 第四子命名為“棣”,此時朱棣已經七週歲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僅為兒子命名還制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

 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朱棣一支的字輩為:

 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元璋如此安排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吸取東漢末年皇室宗親出現假冒者,以防竊取大位。

 洪武三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

 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

 洪武二十三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

 明惠宗朱允炆繼帝位,與朝臣密謀,欲剷除諸王。

 危及朱棣燕王位,遂於北平起兵。

 建文四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

 設置內閣和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遷都北京。

 恢復朱元璋時期的錦衣衛,又因錦衣衛權柄過大,有貪腐問題,故設東廠。

 東廠設立分去錦衣衛一些權力,也是為了監控錦衣衛。

 燕地是其根據地,故修建紫禁城,為遷都作準備,並改名北京。

 朱棣曾言:自我朝始,無漢之和親,唐之兄弟盟約,宋之歲幣。

 簡單理解是: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軍事上,朱棣五次親征漠北及蒙古。

 光復安南,恢復原名交趾。

 積極經營邊疆,東北曾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扞衛了領土的完整。

 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

 文化上編輯巜永樂大典》這部偉大著作。

 永樂二十二年,北征返師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歲

 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嘉靖時期改廟號成祖!

 傳位太子朱高熾,繼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後,朱高熾與朱詹基共創“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史稱超越唐太宗“貞觀之治。”

 天幕盤點只是暫時停頓一會兒,讓歷代君王有一個緩衝。

 而在神皇殿內,第一個反應不爽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李世民。

 “什麼叫“仁宣之治”超“貞觀之治”?朕不服!”

 “咋的,唐皇陛下有啥不服?”朱元璋可不樂意了。

 就算朱棣奪了侄子皇位,心裡有氣,可開創永樂盛世自然高興了。

 林楓笑道:“李二,你也別不服,歷史上公認的只有兩個盛世。

 唐玄宗“開元盛世”和明成祖的“永樂盛世”,開元盛世是無法超越的存在,可惜了。”

 天幕又繼續講述朱棣的光輝歷程。

 “朱元璋稱帝后,同年,七歲的朱棣與眾兄弟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朱元璋認為七個兒子“宜習勞”,命令朱棣與兄弟們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

 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時還要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

 由於朱元璋十分重視文教,朱棣與兄弟們幼年入學,接受了大儒教導的正統儒家經典教育。

 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封十歲的朱棣為燕王。

 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