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水2024 作品

第六十章

今年忽裡臺大會兩個重要議題:一,中央稅務局應該怎麼設置,簡而言之,就是這個蛋糕該怎麼分。二,應該立誰為皇太子,忽必烈後大家應該奉誰為大汗。

李袞羽翼未成,在這些老派的蒙古貴族與宗王眼中,他是沒有資格可以繼承大統的。可是現在忽必烈給了他這麼大的權力,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滿。

李袞管理政事是一把好手,理財能力一流,且大公無私,不為自己謀私利,其實很多人還是看好他的。可是,他並不姓孛兒只斤,怎麼可能成為帝國的皇帝?忽裡臺大會最重出身。察必皇后的親生子雖然都已經不在了,可是嫡皇孫還有三位呢!

這是由權力最大的幾家蒙古世家共同發起的攻擊。忽必烈也很是出乎意料。他身體康健,這兩年壓根沒有考慮過繼承人的事,沒想到已經有人忍不住了,跳了出來。

廖晴思量再三,和李袞私下裡討論了許久,覺得現在不能爭太子之位,而是必須得讓出去。忽必烈身體現下依據廖晴的估算,最少還可以再撐八年十年,早早成為太子,老皇帝疑心之下,必然會步真金太子的後塵。

幾家人的準備還遠遠不足,年輕一代還沒有成長起來,現在和蒙古世家起明面上的衝突,無異於以卵擊石。

有時候,必須得以退為進。保存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李袞和李家人謀劃了許久,認可了這個決定。

於是,在忽必烈御前的小朝會上,李袞明確提出願意效忠於前真金太子的嫡子,無論是哪一個。

此舉甚得人心。無論是真金太子妃的家族,真金太子班底的家族,還是幾個嫡皇侄,蒙古騎兵的伯顏家族,成吉思汗的其他直系子孫後代,均覺得小皇子知道進退,且有理財之能,會是下一任大汗的好幫手。

忽必烈沉吟良久,擬欽定真金太子的大兒子為皇太孫,沒想到,卻得到了真金太子妃的反對。真金太子妃認為自己的小兒子才應該成為下一任大汗!幼子守灶嘛。

忽必烈、李袞和眾多朝臣眼睜睜看見闊闊真與三個兒子、媳婦吵成了一鍋粥。眾蒙古吃瓜貴族:看來真金家族自己內部也意見不統一嘛!

吵來吵去,真金太子妃闊闊真還是堅持到了最後,幼子守灶!看來這天底下父母其實還是偏心的多。真金太子的長子被自己的母親擺了一道,又不能公然反對自己的母親,只能負氣離開了元上都,去往東北部做了宗王。

忽必烈心下不滿,老子想傳位給自己的小兒子,你們沒什麼人支持,怎麼到了自己就傳給小兒子了?不過他也知道自己的小兒子目前沒有實力,李妃也只是一個普通嬪妃,爭不過這些蒙古世家,也只能心下嘆氣,下賜了太子金印。

忽裡臺大會選出來了下一任大汗,對中央財政部的組成進行了不亞於拔河賽的拉扯,終於決定了最重要的組成,蛋糕分好了。

因為有了新的財政制度與督導制度,元帝國的一切才真正穩定起來,想打仗的人少了,想好好做生意建學校建城市發展自己領地內的經濟的人多了。

其實,風光與歌舞昇平都是貴族的,經歷了連年戰亂,普通的蒙古人更多的是陷於貧窮,如果再經歷了天災,那麼就會淪落到出賣自身為奴的地步。

在廖晴的建議下,李袞平衡國力之餘,設立了專項資金,開始贖買分散在各個汗國的蒙古奴隸。這些人恢復自由之身後,由國家下發啟動資金,組建成小的部落,開始重新在廣袤的草原上游牧。

東墩親王的愛民如子的好名聲,在底層蒙古人口中,漸漸流傳開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嗯,不以善小而不為。

夏天漸漸過去了,忽必烈王庭要開拔返回元大都。既然已經冊立了皇太子,那麼元大都的太子宮就應該由鉄穆爾去住了。可是鐵穆爾不幹啊。他不喜歡元大都,要留在元上都,方便他管理自己的領地。

忽必烈沉下臉來。這個鉄穆爾,想幹什麼?一個國家是不允許出現兩個權力中心的。蒙古大汗和蒙古皇太子,需要在一起。否則,政令下達,朝臣們該聽誰的?維持一個政治權力中心運轉,又會有多少額外的消耗!

李袞沒敢出聲,近侍大臣們也都把頭低下去不敢發聲。當朝皇帝和皇太子之間,誰敢多說話?真是嫌命長了,腦子短路了。

鉄穆爾是元朝第二位被冊立的皇太子,之前真金太子當了十五年的皇太子,病故後的十三年間忽必烈沒有再立太子,元朝在這個皇太子制度上是沒有先例可以查詢的。

忽必烈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了,這個歲數的老人,隨時都有可能會掛掉的。民間老話,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意思就是說世事無常,老年人要有隨時離開的思想準備,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忽必烈是一個心胸寬闊同時又鐵面無私的大汗,他並不廢話,將兒媳婦真金太子妃闊闊真與孫子鉄穆爾都喊到御前,當著朝臣的面詢問是不是對自己的詔令不滿?是不是要放棄皇太子位?

闊闊真和鉄穆爾嚇得魂飛魄散。過去老皇帝體念到兒子病故後兒媳婦拉扯幾個孩子不容易,從來沒有對她發過脾氣紅過臉,鉄穆爾兄弟幾個更是被大汗當作繼承人細心教養,自己只是捨不得領地的產出,並且覺得在元上都自在些,可從來沒有別的想法啊!

“汝既為皇太子,務必以天下子民的生計為打算,不能只考慮自己封地的利益。”忽必烈坐在王座上,沉穩地說。這些話,還需要他來教?看看李袞是怎麼做的吧!他在心中大搖其頭。

闊闊真拉著兒子拜倒在地,磕頭認錯:“謹遵大汗之命!”

就這樣,真金太子妃與新立的皇太子鉄穆爾一家人,收拾了家當,跟隨著忽必烈的王庭,一起返回了元大都。

忽必烈考慮到闊闊真的身份已經不同,李妃在後宮難免會受其掣肘,不顧朝臣的反對,在元大都冊封李妃為可墩。李袞與廖晴的身份也因而上漲了一大截。

蒙古老臣們糾結了許久,考慮到李袞和李妃很早以前就沒有爭大位的心思,且此次忽裡臺大會李袞的表現良好,也就默認了大汗的決定。

李妃歡喜得熱淚盈眶。在忽必烈的後宮熬了三十幾年,終於讓她熬出頭了。在後宮中,李妃不必向闊闊真行禮,反而因為輩分的原因,闊闊真需要向李妃行禮問安。這真是太好了!

廖晴對忽必烈後宮的事宜一丁點都不關心。她現在每天都會進宮調理大汗的身體,並且非常注意大汗的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務必把忽必烈的身體調理到最佳!

這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李袞和她才剛剛進入賽道,離終點還早得很呢!

這一年,忽必烈八十五,鉄穆爾三十四,李袞二十三,泰山四歲半,天下歸一,四海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