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子舟 作品

第61章 系統出品,必屬精品(求追讀求打賞)

原因也很簡單,植物殺雄劑即使在2013的藍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moore和naylor兩位就發現了馬來酰肼可以用來給玉米進行殺雄。

在這之後,隨著人們對殺雄劑的越來越深入,赤黴素、乙烯利、三碘苯甲酸、苯磺隆甲酯等化學藥劑的殺雄作用豐富被發現。

到最後可以作為殺雄劑的化學藥劑已經多到可以用類別劃分了。

所有的殺雄劑被直接分成了五大類,分別是滷代脂肪酸及其鹽類、烷基磷酸衍生物類、均三嗪二酮及其相關衍生物、赤黴素及其鹽類和甲基胂酸鹽類。

這還沒算那些後來研發的,為了滿足各種不同需求而進行復配的殺雄劑。

有如此深入的研究基礎在,市面上殺雄劑的選擇也茫茫多,這完全是一個早就殺成紅海的市場。

光從藥劑的名字上來看的話,唯一的優勢估計也就是在通用性上面了。

藍星的殺雄劑種類繁多,但確實是沒有一種殺雄劑能夠通殺所有植物類型,大部分殺雄劑都只能對少數幾種植物可以起作用。

而且即使是同一種殺雄劑,對不同植物使用時,也需要不同濃度比例才能達到殺雄的效果,對操作有比較高的要求。

但這並不算太過明顯的優勢。

殺雄顧名思義,就是殺死植物的雄蕊,或者至少殺死雄蕊產生花粉的能力。

通俗點來說,其實就是化學閹割,只不過閹割的是植物而已。

大多數情況下,選擇殺雄其實是為了保證進行雜交育種或者制種的時候,最終結果不會受到母本自身花粉的影響。

就像大名鼎鼎的超級雜交水稻一樣,能夠育種成功的關鍵,就是找到了雄性不育的植株“野敗”。

而殺雄就是用化學的方式,認為創造出需要育種植物的雄性不育株。

所以會使用殺雄劑的主要是進行雜交育種研究的科學家,還有進行雜交品類作物制種的種子公司。

至於種植戶,也就種植一些特定作物,例如黃瓜、玉米之類的才會有殺雄的需要。

不過他們的目的就跟育種或制種擔心的花粉汙染沒有關係了,主要是為了實現提高產量的目的。

而不管是科學家、種子公司還是種植戶,他們殺雄的對象,往往都只是特定的幾種植物,直接選擇對應類型的殺雄劑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