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瑜 作品

第 111 章 出京城

 周夫人聽了這話也認同道:“而且我看那秦夫郎也是口齒伶俐,這樣就是相輔相成了。”

 ……

 秦青灼生病了,這

 () 一躺就躺了半個月,病如抽絲。陸夫子還來看了他一番。

 “夫子。”

 陸夫子:“好好養病,萬事都比不過自己的身子。”

 “夫子!”

 秦小魚在屋子裡吃糕點,聽見秦青灼喊了一聲夫子,他眼珠轉了轉跟著秦青灼也喊了一聲夫子。

 奶聲奶氣的,聲音倒是很洪亮。

 秦青灼:“……”

 陸夫子眼中帶著笑意,他側過身去看秦小魚。

 秦小魚被他看得眨了眨眼睛,膽子很大:“夫子夫子夫子!”

 陸夫子走過去摸秦小魚的頭,秦小魚扭扭頭不讓這個老頭摸。

 “這孩子今年幾歲了?”

 “四歲半了。”

 “還沒有請先生開蒙?”

 秦青灼的枕頭墊在身後,他的雙手放在被褥外邊回道:“想著他年紀還小,多玩一會兒,開蒙等五歲再開蒙。”

 陸夫子不可置否,他不去管秦青灼,轉頭問秦小魚:“你可會寫字?”

 秦小魚點點頭:“我會!哥哥教過我。”

 秦青灼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陸夫子撫掌大笑:“那就寫幾個字給我看看。”

 秦青灼:“……”

 漏!大漏特漏!秦青灼感到很痛苦。

 錢媽媽在一旁候著,聽說要紙筆,便出門去找了遇見明南知就把這事說了。

 “我把紙筆送過去。”明南知心裡還很高興,陸夫子是有大學問的人,要是能教小魚,他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把紙墨送到後,明南知還跟陸夫子行了一禮,陸夫子是相公的夫子,自然也是他的夫子。

 陸夫子坦然的受了這一禮。

 明南知說:“我瞧瞧小魚寫的字。”

 秦小魚見這個老頭和阿爹都來看他寫字,他握著毛筆認認真真的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秦向魚。

 這字歪歪斜斜的,只能認出來是一個字,但字立間透出來幾分醜。

 認得出來但跟美觀沒搭邊。

 明南知也是跟著秦青灼練過字帖的,他看見自家小孩的字,也有些愣住了。但他活得通透,孩子還小,寫的字不規整也是正常的。

 “還能認出一個字樣,不算太差。”陸夫子點評。

 “以後小魚開蒙後再送到我這裡來唸書。”

 陸夫子覺得還是等秦小魚開蒙後沉澱一段日子再讓他來教。他做不來開蒙,只會教已經會認字的人。

 明南知和秦青灼都應下來,明南知送陸夫子回去。秦小魚拿著自己寫的字吧唧一聲趴在秦青灼身上,明晃晃的把字遞給他看。

 秦青灼咬牙:“等我好了,還是要教你寫字才行。”

 秦小魚想了想:“我會!”

 被秦小魚氣暈。

 ……

 災情的事過去了,各地都在休養生息。景元帝讓顧尚書減免了賦稅,與民休息。幸而邊境也沒出什麼事

 ,紀凌在西戎守住了邊境,景元帝也頒發的獎賞的旨意。南蠻這邊溫將軍推薦了席衣,景元帝給了席衣獎賞。

 這次在各地賑災中表現出色的地方官員也得到了獎賞,吏部酌情會給他們進行升官。

 文無塵就在吏部看見了熟悉的幾個人名。

 孫越、許青陽、莫蒼等人。

 這些同僚下放到地方在這次災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次賑災的政績就可以作為他們躋身的資本。

 文無塵去問了自己的上官需要提拔幾個人。

 吏部侍郎說道:“不宜太多,有的官員還要在地方多幹點實事,才提到京城來。不然這空缺不好補,估計來年秋收能有一個好收成就能調回來了。()”

 陛下剛登基,正是缺人的時候,他們有能力又趕上了好時候。?[”

 這算是內部的消息,文無塵點頭應是:“大人說的對。”

 等吏部侍郎走了

,文無塵把公務整理好,轉身就去秦府把這件事告訴秦青灼了。他知道秦青灼和孫越,許青陽的關係好,悄悄的私下透個底。

 “只要他們把秋收這一關過了,就能回到朝廷裡來了。”

 “多謝了文兄。”

 文無塵擺手:“只是說說而已。秦兄的身子怎麼樣了?”

 “已是大好,明日就可以去上值了。”秦青灼想偷懶也不行了,都已經歇了半個月了,還是帶薪歇的。

 怪不得人人都想做大楚公務員,能歇息這麼長的時間還有銀子拿,這可太好了。

 “對的,最近也是忙著春耕和陛下的婚事,戶部和禮部都忙著呢,我們吏部就是忙著整理政績,事情很多,正是需要秦兄這樣的人的時候。”

 秦青灼:“……”

 文無塵回家陪著自己的次輔父親用飯,用完飯後,文次輔就讓文無塵陪他走一走。

 “你現在年紀也不小了,怎麼你還沒有孩子,要加把勁兒啊。”文次輔見四下無人才小聲的說。

 他和文夫人心裡也是暗自著急,家裡就這麼一個獨生子,文無塵的姐姐已經出嫁了,嫁的是門當戶對的世家,孩子都抱了兩個了。

 其餘的比如王生水比他晚成親都抱了一個孩子了,只有文無塵膝下還沒有一個孩子。

 文無塵:“這事要隨緣。”

 文次輔又說了一些話,大概也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另一邊秦青灼得到了消息,雖說他知道好友們會在地方好好的幹,但他還是給好友們寫信告知了這件好事。

 周池在平縣那邊也有好事。這次賑災他又是秀才又是商人,帶頭捐款,平縣的百姓都很佩服他,現在他的生意也做得好,當機會來臨時,他也抓住了機會。

 抓住機會和幫助百姓並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