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星L 作品

第352章 精耕細作

 

劉協似乎看見棗祗在笑,可他只眨了兩下眼的功夫,棗祗的表情就恢復了原樣,彷彿剛才的笑容從未出現過。

 

“殿下去上課吧,莫遲到了。”

 

“是!”劉協如釋重負,忙不迭地跑開了。

 

留下棗祗望著劉協的背影啞然失笑。

 

西園,棗祗望著眼前田畝中的已經長起來的水稻秧苗,心中的興奮難以言表。

 

雖然時節有些不對,眼前這些秧苗最後未必能長成,但這些秧苗終究在移栽之後長了起來。這意味著秧苗集中培育並進行移栽是有可行性的,至於具體對產量有無影響,則要看早前被派往荊州嘗試此法的結果了。

 

現下,能夠實現水稻夏冬兩熟的地方侷限於交州及荊揚兩州南部部分地區,而秧苗移植若能成,讓兩季稻的總體的成長時間重迭,便意味著水稻兩熟可以出現在更北一些的地方。

 

不止於長江以南的水稻兩熟,江淮等地完全可以實現稻麥連種。

 

想到這種前景,棗祗望著田畝出神。他恨不得現在就把此法推行天下,但理智告訴他,他還需要更多來自土地裡的證明。

 

糧食太過重要了,不容有失。

 

一旦出現棗祗所預料的情況,意味著同樣的田畝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可這同樣也意味著更多的畝產。

 

早在氾勝之書中便倡導“教民糞種,負水澆稼”,提倡精耕細作。

 

但此時,田畝的數量相較於畝產量更受看重。而強調個體農戶在耕種的土地“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的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末年。

 

換句話說,現下仍處於精耕細作的發展階段。精耕細作之法宛如當代的高科技技術,需要完備的鐵製農具,掌握相應技術的農民、足量的耕牛

 

譬如已經在中原廣泛推廣的耬車而言,在涼州民間幾乎看不到,歷史上要直到魏晉之時,才在各郡長吏的帶動下得以推廣。

 

又如三輔與涼州的屯田,就因為耕種技術不達標、且多是荒廢的土地,所以動輒一戶分田百畝。蓋因精耕細作的條件不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