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銘情 作品

第323章 命運

砍碎龍椅的第二天,趙不凡召集群臣在皇宮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當眾燒燬書信和證據,早前試圖與秦檜合謀坑殺岳飛的文官和武將大多被赦免,而且趙不凡佯裝自己沒有看過那些證據。

 

事實上他全部都看過,真相令人觸目驚心。

 

秦檜在趙構的暗中授意下,一面採用各種手段進行威脅,一面用高官厚祿引誘,迫使很多文臣武將給岳飛定了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就是說岳飛“有可能想”或者“恐怕想”,只等用十二道金牌令箭召回岳飛就要將其置於死地。

 

先不說別的大臣,曾經立志報國的張俊就是其中之一。

 

楊家將的後人楊沂中則選擇沉默,不支持,但也沒有反對。

 

折彥質、張浚、趙鼎等人已經被罷免,根本不知道。

 

草莽出身的韓世忠和蜀中的吳璘等人被排除出權力中樞,滿朝文武暫時沒有讓他們知道。

 

劉錡和劉光世等人則是假裝糊塗,引兵在外不還朝,既不聽秦檜的,也不干涉這件事。

 

岳家軍的十二員大將有九員在各種因素的驅使下做了偽證。

 

前軍副統制王俊率先投靠了秦檜,協同誣陷岳飛和張憲。

 

中軍統制王貴起初不從,後被秦檜脅迫就範。

 

隨後是背嵬軍副統制傅選。

 

再其次是遊奕軍統制姚政。

 

踏白軍統制董先。

 

右軍統制龐榮。

 

選鋒軍統制李道。

 

左軍統制李興和徐慶。

 

人人皆是功勳赫赫的戰將,人人都是跟著岳飛南征北戰的統兵大將,甚至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名將。

 

現任大理寺少卿薛仁輔和李若樸,也就是曾經協助趙不凡辦案的兩人受命審判岳飛,但兩人試圖秘密為岳飛脫罪。

 

大理寺卿週三畏起初不從,後因畏懼秦檜而選擇屈服。

 

主審官何鑄遊移不定,但最終嘗試為岳飛脫罪。

 

除去已經被貶的人,滿朝文武都被捲進這件事,尤其是領軍將領參與極多,雖然有人試圖營救,但大多數人選擇了屈服或沉默,類似折彥質等人則是自身難保。

 

趙不凡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選擇毀掉這些證據和證物,只誅殺黃潛善等首惡,餘者不再深究,而且他不打算告訴岳飛,因為岳家軍的領軍大將有一大半背叛岳飛,儘管有很多是遭到脅迫和威逼,但他仍然害怕一心為國的岳飛和岳雲父子在絕望中崩潰,也不希望錯失岳飛等人拼命爭取到的北伐時機。

 

若是任由全線潰敗的金軍緩過來,重新進行佈署,下次北伐未必能如此順利,因為金人屬於遊牧族群,人人皆兵,宋軍無法與他們拼恢復,何況深究的結果是大宋有一大半中堅力量應該獲罪,不管他們是受到誘惑還是受到逼迫,一個連出一個,最後宋軍的實力會弱到無法想象,而且很可能迎來大規模的叛亂和自相殘殺。

 

朝議的第二件事是改制,趙不凡力排眾議,拒絕繼承帝位,轉而設立丞相一職,並且由他親自擔任首任丞相,“丞”字仍然取“幫助和輔助”之意,“相”字則取“仔細看”之意,過往的丞相指代“幫助天子相百官和萬民”,如今則改為“幫助百姓相天下”,但趙不凡沒有急著放權。

 

面對群臣的勸說和部分人的反對,他引用《禮記》、《夏書》以及《孟子》裡的三句話來統一了思想,促使一切變得名正言順:

 

“天下為公。”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朝議商討的第三件事是重新啟用折彥質、張浚和趙鼎等人,並且全力支持各路兵馬北伐,傾盡舉國之力一統華夏。

 

三件大事外加趙不凡的決心和威望壓住了大宋的內部矛盾,舉國上下空前團結,前線將士和義軍在岳飛、折彥質、韓世忠、劉錡、吳璘、劉光世、楊沂中、張浚、張俊等眾多名將率領之下連戰連勝。

 

深陷戰火的千萬百姓爭相送錢送米,用無數雙泥濘的手和腳踏平了北方草原,拼盡一切支持宋軍將士北伐。